目前分類:健康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留意你的情緒:皮膚是身體的鏡子,身體則是心靈的鏡子

https://www.jianshu.com/p/f97c6c3e25a3


當我們生病時,很多時候,是一個契機。

讓我們來傾聽自己內心的壓抑的真實,

聆聽身體的聲音。

生病是身體為心靈買單

身體上的情緒地圖……

近幾年,每當提到和美麗有關的話題時,我總會不厭其煩地講述一個觀念:

皮膚是身體的鏡子,身體則是心靈的鏡子。

生病,是身體在為心靈受傷而買單的結果。


就拿黑斑來說,早年我們提到色素沉著的成因,總要說說內分泌失調或肝臟不好的問題。

可現在,我們已經證實了:身體問題與心理問題密不可分,絕大部分的身體疾病都是由心理、情緒導致的。

所以,結合心理原因,身心同調,才能真正的解決身體問題。

這就是心理治療師常說的「身心症」。說白了,就是身體提供了心理問題一個「宣泄」的窗口。

請你想想,我們是不是能很自在的告訴別人「最近我胃口不好」,卻很難告訴別人「最近我很沒有安全感」。

是的,對於不太願意也不太好意思和別人分享心理情緒的人來說,述說身體的狀況要比述說心理狀況要有面子和容易得多。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組織的統計:我們70%以上的情緒,都會以「攻擊」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身的情緒困擾。

既然身體器官得遭受這些無妄之災,那麼有哪些部位是最倒霉、最容易被情緒利用來當作「替罪羔羊」的?

消化系統、

內分泌系統和皮膚在排行榜上位列前3甲。

 

01消化系統是情緒的替罪羊

情緒在腸胃中

最受傷的是我們的消化系統。

很多人都一定有這樣的經驗,一遇到緊張焦慮的狀況就會胃痛或瀉肚子。

近幾年由於生活的節奏太快、壓力太大,許多都市白領或多或少都有腸胃不適的癥狀,胃疼、消化不良、脹氣、便秘…幾乎成為忙碌上班族的識別圖騰。

事實上,消化系統也是孩子們宣泄情緒時最容易攻擊的器官。

幼教老師們都知道,當孩子不想或不敢做某件事情時,他們最常找的藉口就是:「老師,我肚子痛!」

 

02情緒如何進入你的身體?

失衡的性腺和腎上腺

內分泌系統緊跟其後,尤其是性腺和腎上腺。

失戀長了滿臉的青春痘;
天天玩命加班弄得月經失調;
發現老公疑似有外遇之後突然檢查出有肌瘤…

這些事常常發生在女性朋友們身上,說明情感的需求受到傷害時,屈辱痛苦的洪流,往往發泄在性荷爾蒙的分泌上

主管「精氣神」的腎上腺也無法倖免於難。

我們在報紙新聞上經常會看到一些超常的事件:某個嬌小的媽媽在大火發生時,一手抱著孩子、一肩扛著老人衝出房門。

某個年幼的孩子獨自將父親從即將爆炸的壓扁車廂中給拖了出來…

這些平日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卻在面臨危難時超常的完成,原因也就出在腎上腺。

腎上腺是做什麼的?

當人類遇到突如其來的刺激時,受了驚嚇的情緒會立刻「通知」它大量地分泌腎上腺素以準備應付接下來的狀況。

現在我們從另一個方向來看它,如果你經常遇見需要腎上腺來幫忙的狀況:每天面對同事的挑釁、面對老闆的無理暴怒;面對老公的冷漠疏離、面對孩子的胡攪蠻纏,讓腎上腺長期處於備戰狀態。

久而久之它就養成了亢奮的分泌水平,最後造成呼吸急促、敏感易怒、焦躁不安的身心狀況。
 

03為我們的情緒買單 最容易被忽略的皮膚

第三個宣泄情緒的窗口是我們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皮膚,尤其是頭皮。

因為皮膚裡布滿了感覺神經細胞,而頭皮上不僅有密密麻麻的神經末梢,還有密密麻麻、會分泌油脂的皮脂腺。

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分布在真皮層,非常接近皮膚的表面,因此對外界環境有非常敏銳的感知能力。

這些小小的感覺末梢神經細胞,能感受環境的冷、熱、觸摸、痛和力度,而且不僅僅是對有形物質的感覺,也包含對無形感受的感覺。

如果你有空走訪一趟皮膚科門診,對候診室裡等待看病的朋友做個隨機訪問,你會發現一個讓人驚訝的結論:皮膚和心理情緒的關係竟如此緊密。

不論是反覆無常的蕁麻疹、濕疹;或是看似尋常的痤瘡、皮脂漏...背後都有一個叫做「壓力」的討厭鬼。

它既是因、又是果,緊緊地糾纏著皮膚不放。

即便你很幸運地沒有任何皮膚炎症,但情緒壓力仍然如影隨形。

緊張時頭皮發癢、害怕時頭皮發麻、煩躁時頭皮屑增加、睡不好時容易掉頭髮,應該都不是陌生的事。

根據國際權威皮膚科雜誌的報導:全世界有50%以上的人現在或曾經有頭皮屑的煩惱,而中國的調查數據更是在70%以上。

由此可知,除了環境污染、飲食內容、衛生習慣等等為人熟知的因素之外,情緒壓力絕對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此外,拿頭皮或頭髮來說事,不僅僅只有作為情緒宣泄的原因,還有更深層的心理暗示。

它也許是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有可能成為當事人攸關自尊的大事。

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頭髮,是其中最容易被圖騰化的東西之一。

就像小說裡女主角所說的話:「在傳遞女性化特質的‘工具’中,眼睛和皮膚是用來表現美麗的;秀髮和嘴脣卻是用來傳遞性感的。

因此,如果你細心環顧周遭朋友,就會發現女性在自己心儀的男士面前最常做的潛意識動作,就是撥弄自己的秀髮。


有一位我喜歡的作家說:

「憑藉著身體,我們成為學習者」。

身體就像一本敞開的地圖,它用不同的記號筆,明確標示著幾個不同功能的區塊。

有些區塊負責愛情衝動,叫「性感地帶」;
有些區塊纖細敏感,叫「敏感部位」;
有些區塊承載情緒變化,叫「情緒地圖」。


如果我們能敏銳地覺察自己的身體,感知它的變化,傾聽它的聲音,尊敬它的需求並與它對話,我們就能跟隨身體的情緒地圖:找到內在的發聲根源,找到我們壓抑的需求,和積壓的情緒。

讓身體教導我們成為掌握情緒的學習者。

善待自己,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通過身體,去連接自己內心的真實世界。當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心靈健康,我們的身體也就會擁有真正的健康。

 


作者:小小的目標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f97c6c3e25a3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

如何提高自癒力?生病時該怎麼辦? 

·                                  

·                 作者:岡本裕

·                 譯者:張凌虛

·                 出版社:大是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329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日本50萬冊暢銷作家、不開藥名醫的誠懇告白!

從自癒力、運動養生、挑選醫生醫院,到真正的疾病該怎麼處理,

第一集不便明講的部份,本書深入說明!

 

你去看病或健康檢查時,有醫生跟你說過這些事嗎?

 

 ◎ 選醫生的重點是合得來,而不是名氣響亮

 ◎ 90%的病不用吃藥也會好;太愛吃藥反而會得「醫源病」

 ◎ 醫生開藥超過四顆,就要小心!

 ◎ 健檢的數據不是那麼重要,數據的變化才重要

 ◎ 健檢根本不用量身高腰圍,重點是檢查出有無癌症

 ◎ 養生的要點是NOWANTSOSO

 ◎ 認真養生的人,最容易生病

 ◎ 難吃的養生食物,不該吃

 ◎ 營養補充食品大多數沒用,補充維他命、Omega-3即可

 ◎ 從是否關心病患飲食,就能判斷是不是好醫生

 ◎ 盡量別找教授醫生、好醫生幾乎都不在雜誌的名醫排行榜上

 

本書作者岡本裕,是日本腦神經外科與惡性腫瘤名醫,他原本在一家大型醫院擔任住院醫生,但行醫多年後,覺得醫院的所做所為,跟他成為醫生的理念——賦予病人活力,因而變得有自信——相去甚遠,於是離開醫院,自己出來開業提供諮詢。他最出名的主張就是「90%的病,自己會好」(大是文化出版),在日本引起讀者廣泛共鳴,九個月就銷售超過三十萬冊,他也因此成為「不開藥的名醫」。

 

這位不開藥、也堅持看診不穿白袍的名醫,長年在日本各地開辦健康講習,告訴大家:   

 

◎不要隨便看醫生!因為醫院必須開藥給不必吃藥的肥羊病患,來維持營運。

◎吃了不該吃的藥,會得「醫源病」:原本健康的身體,因為吃藥反而搞壞,醫療反而成為生病的原因。

◎養成幾點生活習慣(要點就在本書第二、三章),就能增強自癒力。

 

岡本裕身為名醫,卻站在病患的立場,痛陳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例如:

 

 ◎別找層級太高的醫生。醫生也是人,他的地位愈高,身邊愈沒人敢跟他說真話。

 ◎別看雜誌名醫排行榜選醫生。如果排名只是湊熱鬧還好,要是病患跟醫生都對排行榜開始認真,醫病關係就會變成生意關係。

 ◎會開刀不代表就是好醫生。術後如何不復發才是關鍵。

 ◎別去癌症治療中心。癌症中心是抗癌藥劑的實驗室。

 ◎別找教授醫生或去大學附屬醫院。對待患者首重治癒,而非學術問題,更不能把醫療研究與教育放在第一順位。

 ◎不要太相信媒體資訊。媒體的情報都是照著劇本走,情節符合他們的需求才會報導。

 

但人總有必須看醫生的時候,怎麼辦呢?

 

 ◎不要一個人面對主治醫生。就像登聖母峰需要導遊、當的的雪巴人、扛行李的人等組成一支團隊,當你生病時,也需要一支團隊來幫你。例如主治醫生、幫忙打聽資訊的親友、聽你訴苦、抒發情緒的對象。

 ◎問問其他醫生的看法。如果你找的是內科,第二意見可以找外科或掃描科。

 ◎選醫生,首先請憑感覺。因為如果雙方不投緣,你一定有很多話不想對他說。

 ◎想知道醫生人品如何,跟醫院的護士、清潔員、業務助理打聽準沒錯。

 ◎別把對方當醫生,而是醫療顧問。醫生的話你只能乖乖聽,花錢買諮詢若覺得不對勁,你會再找別人問。

 ◎請醫生回答「如果是你會怎麼辦」。沒有醫生能每種疾病都專精,找到願意回答你這問題的醫生,比較能知道後續該如何處理。

 ◎醫生開藥超過四種,就要小心!沒人能確定這麼多的藥物進入人體,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本書是他繼《90%自己會好》後,更進一步具體說明:如何以簡單方法增強自癒力、聰明地跟醫院打交道、得到醫生100%的幫助。

 

 

【作者簡介】

 

岡本裕

 

日本人是出了名的愛吃藥,藥品消費金額在世界排名第一。一九八○至一九九九年期間,有一種叫做「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的藥,標榜能改善腦梗塞、預防及治療癡呆症,其實一點效果也沒有,卻在日本狂賣了兩兆日圓(約新台幣六億六千五百萬)。在這麼愛吃藥的國度,居然有人能以不開藥而成為名醫,這個人就是腦神經外科名醫岡本裕。

 

岡本裕出生於一九五七年的大阪市,從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在大阪大學醫院、大阪市立醫院的麻醉科、加護病房實習,成為專業腦外科醫生。之後在大阪大學的細胞工程中心,研究癌症的免疫療法和遺傳療法,一直在從事惡性腦腫瘤的治療與研究,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從他在大型醫院擔任醫生時,就一直在思考日本醫療體制與做法。他的治療方式不但盡量不開處方,也要求病患只做最低限度的檢查。一九九三年,他終於辭去臨床醫生的工作,並於一九九五年與理念相同的朋友成立「二十一世紀的醫療.醫學思考會」這個非營利組織,開始在日本各地宣導健康資訊,開辦健康講習會。

 

二○○一年,岡本裕成立e-Clinic診所,到二○○九年為止,已為二千四百多名癌症病患提供專業諮詢,他所建議的方式,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也因為復發率極低、能夠徹底根治,上門求診的病患絡繹不絕。

 

現在他為癌症、慢性病、臨終患者提供醫療諮詢,也從事健康資訊宣傳、治療講習會、中醫治療團等服務。共著有《九○%的病自己會好》(大是文化出版)、《從宣告死亡到生還》(暫譯,講談社)、《癌症痊癒的必須條件》(暫譯,Kanpo)等書。

 

 

【目錄】

 

前言 你就這麼把健康交給醫療體制,問也不問?

作者序 醫學進步,病患反而治不好的原因

「標準治療流程」醫不好

別自己躺上診療「輸送帶」

你必須詳讀這本現代醫療的使用說明書

 

第一章:90%的病需要自癒力,不是醫生!

以藥養醫,疾病的「種類」愈來愈多

高達九○%的病不是病

九○%的病不必吃藥

肥羊病患:醫院最歡迎的老主顧

「未病」痊癒得靠自己

能不看醫生就不要看

小病就吃藥,吃出「醫源病」

肥羊病患的身體會被亂搞!

唯一例外是老人家看病

請相信你的自癒力

那我們還需要對症療法嗎?

多吃藥會削弱自癒力

中醫處方是為了提高自癒力

 

第二章:醫生不會說:不、想要、勉強,就是良藥

到底什麼是「自癒力」?

從處理壓力開始提高自癒力

遇到討厭的事知道說「不」

做你「想要」、而非「必須」做的事

什麼事做到「勉強及格」就好?

先改變想法,才能改變壓力生活

好勝心強的人容易生病

 

第三章:醫生不會告訴你:這樣做就能提高自癒力

盡量在十二點之前就寢

身體要活動,但不是激烈運動

想到時就深呼吸一下

「好吃」才是飲食健康的第一原則

便祕是壓力指標

營養不均衡?體重會告訴你

哪些「營養補充食品」根本沒用?

午睡過長會影響自癒力

用旅行和閱讀來轉換心情

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

認真養生的人最容易生病

營養補充食品得這樣選

 

第四章:醫生不會告訴你:健檢的重點是哪些?

如何活用抽血檢查法

淋巴球:你的免疫力

血糖值:除了糖尿病,還跟憂鬱症有關

CRPLDL:發炎與氧化的指標

看健檢數據了解自癒力的變化

 

第五章:醫生不會告訴你:好醫生要這樣找!

切勿獨自面對一位主治醫生

避開不為你作調整的醫生

醫病雙方都得願意說真話

為自己找一個「個人醫生」

有名的教授意外地不可靠

自視甚高的醫生,很危險

醫生會認為病人都要配合他

脫下白袍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醫生是拿來利用的

好醫生幾乎都不在名醫榜中

所謂的超級醫生

別把名醫排行榜當真

「個性相合」——選擇醫生的標準

沒經歷過挫折,當不了好醫生

英文夠好,就該成為醫生嗎?

 

第六章:醫生不會告訴你:選醫院要注意什麼?

西醫真的是「最先進」嗎?

標準治療把醫生寵壞了

三大療法以外的療法

不要再追求特效藥了

檢查與開藥是醫院賺錢的手段

對大家有效的,不一定對我有效

多數人都誤解「治療」了

轉介讓病患疲於奔命

開業醫生這樣找客源

少找大學附設的教學醫院

想進癌症治療中心當實驗品嗎?

如何了解醫院或醫生的評價

 

第七章:醫生不會告訴你:哪些事其實他也沒把握

醫生憑什麼說能活多久?

簽知情同意書的用意是?

一定要問問其他醫生看法

我能教你如何停藥

藥以三種為限,最多四種

有哪位醫生問過你的飲食?

跟醫生請教養生?要小心

不要給醫生偷偷摸摸的謝禮

太有錢的醫生很可疑

念到博士不代表就是好醫生

成為教授也不代表就是好醫生

醫院的存在是為了生意還是治病?

醫學的目標是試驗還是治病?

媒體介紹的就是好醫生嗎?

別被悲劇的女主角騙了

結語  要懂得利用現在這種醫療體制

致謝

 

 

【序】

 

前言

你就這麼把健康交給醫療體制,問也不問?

 

注意!現代的醫療體制非常容易崩壞。應該說,是正在崩壞當中,大家要小心利用。如果使用方式出了差錯,現代醫療體制會取人性命,而且把責任丟給病患自己承擔,因此,請各位務必好好閱讀這本使用說明書——《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

 

每個人都想健康又長壽,常保活力與自信。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我一直相信「有活力又有自信」是一種幸福,我想成為醫生的一大理由,就是認為醫生是能為大家帶來幸福的工作,能讓大家充滿活力和自信。能夠做到這些事,讓我覺得醫生是世界上最棒的職業。

 

當然,我的初衷至今仍未改變。我原本就認為,醫生的使命是讓大家擁有活力和自信,因此不管手術做得再成功、名氣再高,即使被稱為名醫,若是忘卻這份使命,就失去當醫生的資格了。

 

  

但是現在,民眾對醫療體制與醫生的不信任感日益高升:醫生的資質參差不齊、醫療費用的高漲、醫療人員的人數不足、醫生本身的偏差行為……民眾提出一個又一個的質問,難怪輿論疾呼「醫療體制正在面臨崩壞的危機」,引發一片譁然。追根究柢,這些問題都有關連性,我認為,甚至可以歸納為一項誤解——就是認為「疾病要靠醫生治好」。

 

  

這是很致命的誤解。不論醫生或病患,整個社會都弄錯了。醫生沒辦法把病治好,能把治好病的,只有你自己。換句話說,大部分的疾病是自己好的。醫生的職責,是讓病患了解「疾病要靠自己才能治好!」這件事。

 

醫生要讓病患擁有自信與活力,就不該站在病患的對立立場,不能自以為多穿一件白袍,身分就比病患崇高。相反的,醫生應該陪伴病患,以更輕鬆、更誠懇的方式和病患溝通,成為病患的醫療顧問才對。

 

當然,「現實和理想差距甚遠,光談理想也不是辦法」這種意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確。正因為現在的狀況和理想差距甚遠,所以知道理想後,更應該有所行動才對!

 

這件事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必須在這混沌又混亂的現代醫療體制下,努力讓自己活得健康。倘若不了解理想的醫療是什麼(包括誰是好醫生、怎樣算是好醫院、醫生的診療適當嗎?),便無法在這個充滿謊言的現代醫療體制中全身而退。

 

對於目前的醫療體制,政府根本不打算進行徹底的改革,要是把個人的性命託付給這種政府,不管有幾條命都不夠用。因此,我們只能站在病患的立場,自行製作現代醫療的使用說明書。

 

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的目的。

 

 

【§內文】

 

小病就吃藥,吃出「醫源病」

 

各位讀者或許並不熟悉,不過有一種可怕的病叫做「醫源病」。你光從字面上猜,應該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因為看醫生而導致罹患真正的疾病的狀況,就稱為「醫源病」。

 

「醫源病」這種病聽起來簡直是倒因為果,但實際的案例可是多到一點也不像是開玩笑。這種事情當然是不可容許的,可是很遺憾,醫源病發生的機率跟日常瑣事一樣頻繁。也因為我熟知現狀如此,所以我自己會盡量不上醫院,也盡可能不吃藥。

 

我來舉兩個關於醫源病的著名案例。

 

昭和四○年代(西元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以前,是光感冒就要立刻打針的年代。當時打針不像今天針頭用過即丟,而是消毒後繼續讓下一個人使用,有很多人因此染上B型和C型肝炎。由於當時B型和C型肝炎病毒尚未被發現,所以沒有人認為打針會造成肝炎感染,所以就算後悔「要是沒有多打那一針就好了」,政府或者相關人士,都不需要為這個問題負責。

 

二十世紀六○年代的「沙利竇邁事件」也是一樣。原本沙利竇邁(Thalidomide)只是用來舒緩懷孕不適的鎮定劑,還宣稱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上市不到一年就風靡歐洲與日本。

 

誰也沒想到這種鎮定劑居然有嚴重的副作用,孕婦吃了會導致胎兒畸形。當時有很多懷孕婦女服用沙利竇邁,在當時一共產下三千個畸形嬰兒,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是因為日本政府不顧國外早就禁止販售的事實,下令禁止的措施慢了半拍造成的,很顯然是人為疏失。

 

總之,這可以說是「一點小症狀馬上跑去看病吃藥」所引發的悲劇。這是輕率將自己的健康託付給醫生或醫院照料,最後卻適得其反的典型故事。

 

事實上,醫學是一門尚未成熟的學問。尤其是政府官方承認的「西醫」,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是一門還在發展中的學問。我們不可以被「最先進」、「最尖端」這些字眼所矇騙。

 

現在的醫學不是萬能的,其實用「不確定」、「不完全」、「充滿缺陷」來形容也不為過。因此,我認為應該鼓勵大家去懷疑現在的醫學是否正確。即使是今天認為沒問題的藥物,也不以能為明天它還是沒問題。

 

吃進體內的藥、在體內作用的放射線、傷害身體的手術,一定要依照自身狀況謹慎思考,否則就不要接受。換句話說,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要輕率地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別人負責。

 

尤其是新型藥物,或許可以預測到短期的副作用,但是長期服用會產生什麼副作用,卻完全是未知數。另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結果如何,等於是拿病患的身體玩俄羅斯輪盤。

 

我的意思是:能不去看醫生就不要去看!能不接受現代醫療就不要接受!尤其是不需要找醫生的未病,對於看醫生能免則免才是最理所當然的想法,大家覺得如何呢?

 

請相信你的自癒力

 

我本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怪咖,但就連我剛當上醫生時,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公開表示「不要隨便去看醫生!」這或許是西醫和其標榜「醫生萬能」的形象深植人心的緣故吧。

 

當時我對西醫走在科學的最前端深信不疑,就算有一些疾病現在還無法治好,也覺得將來也一定能夠做到。就像地球上已經沒有人類還沒踏足的陸地一樣,醫學可能也不再會有未知的領域。或許當時我是被這樣樂觀的想法所誤導吧。

 

在這裡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生物和非生物有什麼分別?」你會怎麼回答?生物和非生物的差異雖然一目瞭然,但是真的碰到這樣的問題,還是會覺得很難回答。

 

要是問到我的話,我會說是:「差別在於自癒力(復元力)。」生物基本上都具有自我複製、自我修復和自我復元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一大特徵。

 

我好像聽到大家在說:「這不是廢話嗎?」這的確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就是有人沒有打從心底確信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不信任自癒力,才會一生病就跑去看醫生。要是發自內心相信自癒力的話,就不會病急亂投醫了。

 

說了這麼多,我猜可能還是有人不相信「未病能靠自己痊癒」。但是你的自癒力全年無休地為了你持續運轉,這是鐵錚錚的事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大約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是六十兆喔!地球的人口算六十億的話,六兆可是人口數量的一萬倍。我們的身體由天文數字的細胞構成,而且如果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的話,能維持將近一百年的正常功能。汽車只有三萬個零件,卻只能正常運轉數年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想像,要維持身體的機能,不光是零件(細胞)要具備良好機能,還要可以正確無誤地自動交換、修復零件,這需要多麼驚人的能力才能夠辦到。我想大家也可以了解到,這是一種人力無法企及的驚人能力。

 

這麼說,遇上真正的疾病時,就該找醫生治療才對囉?的確,醫生只有在真正的疾病上才能發揮所長,但是醫生的能力再強,能夠治療疾病的依舊不是醫生本身;真正能發揮治療作用的,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當然也不是手術或放射線。這些或許能幫助病患讓治療產生效果,或為身體痊癒爭取時間,但是也僅只於此。無論大家是不是發現到了,但實際上能根治疾病的,是每個人都確實擁有的美好能力,也就是無可取代的自癒能力。

 

西醫被稱為走在科學最尖端的應用科學,但即使是最尖端的科學,現在依舊無法復原或讓生命重生。雖然以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徹底分析細胞的構成成分,但我們還是沒有能力從零開始構成一個細胞。

 

可是大家的身體卻能夠簡單地完成生命的復原再生,而且是每天、每秒,甚至是每個瞬間都在進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擁有驚人能力的超人。我們擁有的能力,可以完成醫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可是有一些人不相信自己擁有這樣的超能力,反而多此一舉,讓原本可以治癒的疾病無法痊癒,或是因而延誤了治療時間。

 

感冒時服用抗生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感冒有九九%是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可是不知為何,很多人在感冒時服用抗生素。抗生素是藥物,所以當然會讓人體自癒力下降。因此,將感冒和抗生素加在一起,只有百害而無一益。

 

請大家拿出信心,相信自癒力這種驚人的超能力!

 

要是大家能體會自癒力的優異之處,應該會萌生要好好保護自癒力的念頭。連續劇裡那種為了把病治好而心力交瘁的故事情節,從戲劇的角度看起來或許很唯美;但在現實中浪費自己珍貴的自癒力、不好好照顧健康,導致必須為了治病心力交瘁,只會遭人輕視,絕對不會被傳為美談。我認為這是對賦予大家珍貴生命的雙親和先祖的一種冒瀆。

 

話說回來,也有人將自癒力解讀為「自然治癒力」。我認為自然治癒力這種說法並不恰當,因為這種說法很容易招致誤解。

 

自癒力不是自然運轉的。自癒力是需要保護、保養、因應各種狀況不時加以強化,才能開始發揮作用,絕對不是放著不管就會自然而然發揮功用。所以我覺得不該稱之為自然治癒力,而是自癒力比較妥當。

 

雖然自癒力是非常優異的能力,但如果受到各種阻力,也會無法發揮效用。而最最妨礙自癒力發威的,就是對自癒力的不信任與依賴醫生的心態。抱持著「治病靠自己」的心態可以促使自癒力進步,可是如果興起「靠自癒力真的有辦法痊癒嗎?」的疑慮,就會導致自癒力下降。如果沒有抱持靠自己力量治病的積極心態,一味只想靠別人、依賴外物替自己治病的消極態度,更會大幅削弱自癒力。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自癒力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潛在能力,但麻煩在於能否發揮,取決於個人的心態。如果你想要充分發揮自癒力,就不可以弄錯它的使用方式。

 

超簡單的健康程度檢查法

 

提高自癒力,就是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那麼,該如何測量健康程度呢?

 

雖然有很多人想要提升自癒力,卻只憑直覺行動而白費功夫,有時甚至還用錯方法。有些你以為對身體有益的舉動,其實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定期檢測自己的健康程度是有必要的。

 

「要檢測健康程度的話,是不是找醫生就可以了?」

 

很遺憾,我想一般的醫生沒有辦法做好檢測。

 

「去做抽血檢查或其他檢查,沒有辦法了解嗎?」

 

的確有一些問題需要靠抽血檢查來了解,不過這需要稍微特殊的方式才能判讀。

 

「這麼說來,我們不能自己檢測囉?」

 

不是這樣的。每個人只需要一點點的努力,都可以自己檢查健康程度。訣竅就是認真傾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訊息。

 

我將自己所使用的「超簡單健康程度檢查法」列舉如下:

 

□ 早上能很快起床嗎?

□ 有沒有殘留的疲勞感?

□ 有精神嗎?

□ 吃飯津津有味嗎?

□ 排便順暢嗎?

□ 身體活動有沒有滯礙感?

□ 會想用親切的態度對待他人嗎?

□ 有沒有感謝的念頭從心中湧出的感覺?

□ 能夠順利入睡嗎?

□ 體重正常嗎?

 

 

以上十個問題,有八到十個回答「是」的人,就不太容易生病。

而回答「是」的答案數量在七個以下的人要注意,你們的健康已經亮起黃燈了。

請一定要重新改進自己的生活習慣或想法。

 

在季節交替、低氣壓通過,或是身體激烈勞動的時候,「是」的答案數量會變少。碰到這種情況,希望大家牢記「兩星期原則」。上面所提及的各種不良影響,在自己感覺到異狀之後,只要改變生活習慣,通常會在兩星期、最多三星期內得到改善。不過要是經過兩、三個星期還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話,就必須注意了。這時候不要怕麻煩,最好去找醫生檢查。

 

碰到這種情況本來就應該立刻去詢問醫生的意見,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就算真的去診所或醫院,醫生大概也不會當一回事。我想只會看情況敷衍一下,不然就是被當成肥羊病患對待。

 

可是,中國人在季節更替之際,或身體狀況稍有不佳(處於未病狀態)時,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跑去找中醫。中醫師會藉由脈象、舌象、觸摸腹部等方式,綜合所有的症狀來推測身體和自癒力的狀態。接著,中醫師會開出自己調配藥材而成的處方,或是指點飲食注意事項,或是指導生活習慣等等,讓一般人定期調整身體狀況,修正調養的方向。

 

中國的民眾在變成真正的疾病之前,會請專家幫自己詳加檢查。我每次前往中國,都很希望這樣的習慣能夠在日本普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1103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的病自己會好:哪些病其實不必吃藥?如何用小習慣啟動自癒力? 

·                                  

·                 作者:岡本裕

·                 譯者:黃文玲

·                 出版社:大是文化

·                 出版日期:20100526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6565

·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本書在日本九個月就暢銷三十萬冊,是作者岡本裕醫師二十多年診療觀察的經驗結晶。他指出: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關於看病吃藥,他指出——

 

 ◎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 膽固醇愈低愈好?其實膽固醇在二二○至二八○mg/dl的人,最長壽。

 ◎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岡本醫生提出幾點養生的好習慣。他說,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內啡□,提高自癒力。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六千步,半年體重九十變六十。

 ◎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14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有多達2400名癌症與慢性病患在使用,就算不全部執行,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他的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

 

 

【作者簡介】

 

岡本裕

 

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經營醫療諮詢網站e-Clinic,主要為癌症、慢性疾病、臨終患者提供醫療諮詢,也從事健康資訊宣傳、治療講習會、中醫治療團等服務。著有《九○%的病自己會好2:遇到一○%的病該怎摩辦?》(暫譯,中經出版)、《從宣告死亡到生還》(暫譯,講談社)、《癌症痊癒的必須條件》(暫譯,Kanpo)等書。

 

岡本裕大阪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後,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一九九三年年有感於日本醫療和醫學的思考與做法出現瓶頸,辭去臨床醫生的工作。一九九五年成立非營利組織「二十一世紀的醫療.醫學的思考會」,從事健康資訊的宣導工作,在各地召開健康講習會。

 

 

【目錄】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你是「好」病患嗎?

如何自保健康

 

第一章 排隊三小時,為什麼看診只有三分鐘?

是診療?還是判斷?

不問診療品質、只問診療人數

疾病其實只分三種

醫生的使命是治療第二類疾病

你得知道醫院的心態

「基準值」可以創造病患

愈來愈少醫生投入重症醫療

他們為什麼選擇自行開業?

 

第二章 關於吃藥這件事

不開藥,求診的人卻愈來愈多

高血壓

不吃藥,身體反而變好

吃藥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血壓升高,可能是好事

降低血壓就能解決問題嗎?

請思考血壓變高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 不要靠吃藥求心安

高血脂 膽固醇愈低愈好?

肥胖

減肥的重點是……

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真相

腸 便祕是萬病之源

胃  胃潰瘍真的是胃酸造成的嗎?

頭痛 常吃止痛藥的危險

腰酸背痛 痠痛貼布的後遺症

皮膚 過敏,如何根治

睡眠 失眠,是身體在警告你

憂鬱 抗憂鬱藥,注意開藥者的專長

吃藥必須設下時間限制

 

第三章 健康與生病的分水嶺

自癒力決定你的健康

檢查不出毛病不代表沒事

中醫的宗旨在提高人體自癒力

健康和生病的分界點

 

第四章 提高自癒力,不必有壓力

醫生的職責是啟動你的自癒力

對症療法只能緩和症狀

提高自癒力才能根治疾病

吃藥是最後的選擇

開藥與健檢是迷人的誘餌

愈依賴醫生病愈難醫

生病是因為你忍耐討厭的事

年過四十要活得「任性」一點

「勉強及格」的態度對身體有益

提高自癒力,14種習慣一半就夠

1. 別再把上身向前傾了

2. 偶爾緩慢地深呼吸

3. 堅持食材

4. 不可輕忽便祕

5. 善用基礎營養補充食品

6. 有空就來按摩手指

7. 順便刺激穴道!

8. 養成洗冷熱水澡的習慣

9. 促進血液循環的「小腿肚按摩」

10.易筋功很簡單!

11.每天至少走六千步

12.睡足七個小時

13.出國旅行和閱讀

14.控制藥物攝取量

 

第五章 這樣「看」醫生才好得快

不可以把自己當成生病的人

你才是自己的主治醫生

用常識就能做判斷

私下問才聽得到實話

設法交到醫生朋友

好醫生應該具備的條件

看診不要太客氣

你認真醫生才會認真

治療方法要定期檢討

不必給醫生紅包

請把醫生當成平常人

不要反抗、不要服從

 

第六章 一起終結喜劇疾病

我們的醫療費用都用去哪裡了?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讓醫療資源用對地方

醫療體制一定會改變

最終

 

 

【導讀】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常會出現一些奇妙的想法,盡是天馬行空,想像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我會在腦海中將這些想法不斷擴大,然後漸漸地,幻想不再是幻想,甚至陷入幻想成真的錯覺,不知不覺中,不可能會發生或存在的事,竟然成為能夠改變窘境的創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就在我的幻想正要進入最後階段、迎向幸福之際,總會有人催促我趕快看下一個病人,讓幸福的感覺如朝露般迅速消失,就像有人從背後扯了我頭髮一把,立刻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世界。不過,幻想卻已經從此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了。

 

這次的幻想是在我進行診療時,突然從我腦中閃過的靈感,而且這次幻想延續的時間居然比以往都來得長。是因為我看診的空檔太長了嗎?還是下一個病患臨時取消看診了呢?我也記不得了。只要沒人把我拉回現實,我的幻想就會繼續無限擴大。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其實,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疾病,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

 

話說回來,我身邊的人通常都會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上述疾病的。請大家想像一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這部電影,如果女主角罹患的不是白血病、而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話,故事還會這麼轟動嗎?

 

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會把喜劇疾病和悲劇疾病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尋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你是醫院眼中的「好」病患嗎?

 

日本有非常多的肥羊病患,即使保守估計也有三千萬人;多的話說不定會比這個數字再多出幾千萬人。雖然無法掌握確切人數,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肥羊病患正在逐漸增加中。

 

所謂的肥羊病患,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指的是某些醫生眼中的好病患。但到底是哪一點是讓醫生覺得「好」呢?

 

首先,這些病患總是定期前往醫院看診,從不抱怨。對醫生來說,碰上這種病患的確值得高興。最近無論是哪間醫療院所,都忙著吸收病患,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那些總是定期回診的病患簡直就是超級好客戶,而且這些病患總是乖乖吃藥、接受檢查,讓醫院賺進大把鈔票,實在值得院方好好感謝一番。

 

第二,這些疾病都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又不會完全根治。「不會威脅生命」和「無法根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醫生面對生死關頭的病患,把人救活了固然很有成就感,但相對的壓力也很大。愈是認真負責的醫生,背負的精神壓力就愈大。這些醫生全心全意地治療生死交關的病患,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過度投入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醫生其實很多。這種認真負責、心思細膩的醫生,常常會在某一天突然脫下白袍、辭去工作、從醫療的第一線退出,甚至親手結束自己性命的也不在少數。醫生面對生死邊緣的病患,壓力其實不輕,必須有投入龐大時間心力的覺悟。

 

但儘管這些醫生付出這麼多,卻往往得不到應得的金錢回報,使得醫生在面對所生的病「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好病患時,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抱持著很大的疑問,但至少心情上是輕鬆的;而且這些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也是一項利多,無論多輕微的疾病,要是可以立刻治癒,病患就不會回診——回流了,如此一來,醫院不就沒賺頭了嗎?

 

面對生死交關的病患,醫生固然傷腦筋;但要是病患只需診治一、兩次就會痊癒,對醫院的經營而言也是個頭痛的問題。因此,這些罹患慢性疾病的病患(也就是肥羊病患)在醫生眼中,其實是最棒的病患。

 

如何自保健康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病患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身為終日與疾病為伍的醫生,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的醫療工作、嘗試發現值得反省地方,從令人不安的現代醫療現況中,尋找保護病患的對策。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對自身健康毫無意義的診療,我相信長期下來將有助於於改善病患的用藥情況,提升檢查方式趨於僵化的醫療現狀,並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閱讀這本書。

 

凡事都有例外,為了顧及文章的流暢明快,我是在明白有少數例外的情況下寫下這本書的。如果讀者能體諒這一點,我會相當感激。

 

 

【§內文】

 

提高自癒力,不必有壓力

 

一九八○年代初期到一九九九年的十幾年之間,有一種叫做「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的假藥非常流行,標榜能改善腦梗塞、預防及治療癡呆症,但其實一點效果也沒有。後來四十種藥品中有三十四種(超過八成)被厚生勞動省取消核可。

 

據說在那段期間,「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狂賣了兩兆日圓(約新台幣六億六千五百萬)以上,砸下大筆金錢、在過去這十幾年信以為真、傻傻吃藥的消費者,頓時都成了被詐騙的受害人。當然,也有人因為吃藥引發副作用而喪命。儘管如此,厚生勞動省卻沒有為此事負起責任。日本人實在是很好欺負。

 

在我從事醫療諮詢的這段期間,也有人問過我:

「身體沒有任何症狀,卻一直服用相同的藥物、經常接電腦斷層(CT)等檢查,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以往大多數人對醫生提出的要求,都是全盤接受,現在總算有人產生疑問,我想這種「聰明」,是改變這種扭曲現象的唯一方法。

 

 

愈依賴醫生病愈難好

 

如果只是在短時間內服用藥物的話,其實不必太擔心;但要是連續服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確有傷自癒力,也會對所服用的藥物產生依賴。

 

如果是乖乖聽話的患者,事情會更嚴重,因為依賴醫生會降低自癒力。我前面已經說過,疾病不是醫生治好的,疾病其實都是自己好的,醫生不過是給病患一個治癒的環境,太依賴醫生的話,會讓身體失去治癒的原動力。

 

當然,在某些時候還是要借助醫生的建議或幫助,服用藥物也是如此。但是生病時,醫生或藥物並非絕對,只要提高自癒力,就能靠自己的力量戰勝病魔。如果對醫生或藥物的依賴超越了自主能力,病反而會愈來愈難醫好。

 

忍耐討厭的事會傷害健康

 

我認為年輕的時候,不必考慮如何提高自癒力,因為提高自癒力的生活方式,絕非一種充滿刺激的生活方式,人應該趁著年輕,盡情地挑戰只有當下才能辦到的事。

因為年過四十,健康情況就會出現變化,無論男女,體內環境都跟年輕時大不相同,自癒力快速降低,所以過了四十歲,就該思考怎樣的生活方式才能提高自癒力,因為生病與否可是大大左右了一個人的健康壽命。

 

我會在後面為大家介紹幾種提高自癒力的習慣,但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效果。老實說,光是照我講的去做,效果其實也很有限。只要聽到任何有益身體健康的事就會勇於嘗試的人,被稱為養生一族。出乎意外的是,很多因為慢性疾病來找我諮詢的人,都是養生一族。

 

想要提高自癒力,要注意到最能左右其成效的一點,就是每個人所能負荷的壓力程度。換個說法,你是否都過著快樂又舒適的生活?想做的事都能隨心所欲去做?還是看不順眼的事很多?擔心的事很多?生活中要忍耐的事情太多?老是感到身體疲憊?……每個人負荷壓力的程度,其實連自己都很難察覺,特別是責任感太重的人、很會忍耐的人、想太多的人、太在意周圍眼光的人,都很容易輕忽自己承擔的壓力。

 

另外,大家對壓力的負荷也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可以忍受的壓力都不算太嚴重」。事實上正好相反,壓力太大對身心的影響程度其實很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無法忍耐的情況下,當事人一定會換個方向轉換心情,所以壓力不會持續太久。最可怕的是強迫自己去忍受壓力,久而久之習慣了這些討人厭的壓力,讓身體最重要的壓力檢測感覺,也就是「討厭」的感覺跟著麻痺。如此一來,身體就愈來愈不會有壓力太大的感覺,也不會想辦法迴避壓力,讓身心所受的傷害在不知不覺中愈來愈大。

 

因此,讓身體真正接受「討厭」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工作或人際關係,甚至我們的生活方式,都不要過度忍耐,要不時地捫心自問,坦然接受自問自答的結果,盡可能降低討厭的感受,我想這對提高自癒力非常有效。

 

年過四十要活得「任性」一點

 

我每天都要面對癌症病患,詳細詢問關於病患的一切。很多人到這時才想起過去有一段時間,勉強自己忍受「討厭」或「非常辛苦」的事情。當中有很多人說,或許在他們心裡認為「討厭」的感覺是可恥的,而將這種感覺塵封在內心深處。因此,能真實感受「討厭」的感覺、同時改變想法和心情、減輕壓力的病患,治癒率都會明顯提升。

 

對討厭的事說不的確需要勇氣,尤其是責任感太強的的人,都會抱著羞恥的心情,認為這不是成熟的大人應該有的做為,但這種想法會造成自癒力下降。很多癌症病患或癌症生還者告訴我,「做想做的事」、「盡可能讓自己不去做討厭的事」、「不要太過忍耐」都是提高自癒力最強而有效的方法。

 

在癌症病患的相關資料裡,「好人」並不長命。我仔細詢問病患後發現,在很多病例中,壓力是導致癌症發生的最大原因。這些人在生活中恐怕都比較被動,想法也比較消極,對身體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太會說NO的人,對周遭的人來說當然是件好事,因為表示配合度很高。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就不會與周圍發生衝突,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棒,但事實上這些人背負的壓力很大,對身心的負擔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基本上每個人的意見與他人本來就不會永遠一致,經常壓抑自己的想法,就容易轉為慢性壓力。無法有自己的主見,最後只能被他人左右,很容易步上由他人決定的人生道路。當然,過度的自我主張,會不斷與四周產生衝突並非良策。但持續扮演好人的角色,只會讓各種的壓力加諸在自己身上,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當然就會導致自癒力下降。

 

對年輕人而言,有一點壓力是人生的辛香料,但這種說法不適用於四十歲以上的人。對年過四十的人來說,盡可能妥善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才是聰明的。當身體到了開始走下坡的年紀,委屈、忍耐、堅持、努力和競爭,都會對身體都會產生不良作用;人情、守約、責任感、和義務也會造成自癒力下降。

 

隨著年紀增長,或許可以想成自己是施壓的那一方。換言之,可以任性地以自我為中心生活。有這種想法的癌症患者,的確是活得比較久。臣服於主治醫生的壓力,完全照單全收的癌症病患,結果都不太好。

 

在珍惜「討厭」這種感覺的同時,也要認真看待「想要」(Want)的心情。非常重視「必須」(Must)想法的人,罹患癌症的比率高得嚇人,因為他們總是被強烈的使命感所驅使而活著。「一定要這樣!」、「非得這樣才行!」、「應該要這樣!」等等,這些句子老是出現在病患的談話中。將「必須」的想法改變為「想要」,就能提高自癒力,這是癌症的治癒過程中的必需步驟。

 

實際上,將「必須」的想法轉變為「想要」,通常在癌症癒後會有更明顯的改善。就算有討厭的事情,因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忍耐下來,這種個性會產生慢性壓力,是很容易想像的。盡可能避免去做討厭的事,將想做的事放在第一優先,讓自己習慣這樣的思維,同時也能獲得別人的認同,是提高自癒力非常重要的一點。這麼一來,來自他人的壓力就會減少,有助於提升彼此的自癒力。

 

這是我個人的印象,在癌症病患中,尤其是惡性淋巴腫瘤、乳癌和肺癌的病患,有很多患者都是為他人(家人、公司、社會)而活。他們的責任感比一般人高出一倍以上、很能忍耐、完美主義,這些都是他們最大的特徵。或許他們堅信為別人而活才是正確的生存方式,不難想像這樣的生活方式會變成慢性壓力的來源。幾乎所有的案例,在背後都有符合這些條件的故事。

 

「勉強及格」的態度對身體有益

 

想要提高自癒力,另一個需要珍惜的感覺,就是「勉強及格」(SoSo)。這一點也是癌症病患和癌症存活者教我的。的確,在我後面介紹的14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無論哪一種,對提高自癒力都有很顯著的效果。完全無視這14種方法的癌症病患,通常術後結果都很悲慘;但若要說認真執行這些項目的癌症患者,術後情況都很好也不盡然。

 

在我創立這間醫療諮詢中心初期,我們建議許多病患應該從改善飲食習慣在內的生活習慣著手,這樣的建議對某些病患來說的確是有效的,他們的淋巴球數逐漸上升,腫瘤明顯縮小,術後的改善情況非常良好。但我們同時也發現,有超過半數的人並沒有顯著的改善。

 

對很多病患來說,改變生活習慣的要求過於嚴苛,反而成為一種壓力。此後我們放低了標準,建議病患每個項目只要做到六、七成即可。如此一來,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病患都有明顯改善。

 

嚴格要求對某些人來說的確奏效,可惜對大多數人而言卻只是徒勞無功。在我們體認到這一點後,對於癌症病患的輔導方式也做了調整,建議他們只要訂定自己能力所及的標準,依照這樣的標準執行即可。

 

罹患癌症的人通常對任何事都抱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完美主義,做事一定貫徹始終,否則絕不罷手,不知道勉強及格為何物。這樣的態度固然令人尊敬,卻也容易罹患癌症而很難治癒。

 

年過四十,千萬不要再跟年輕時候一樣,忍耐自己討厭做的事。對於任何事都要抱著勉強及格,不要要求太嚴或過分追求完美,不要太注重人情義理,也別繼續再當爛好人,不要在乎周圍的人如何看你。反而要凡事以自我為優先,盡可能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身體力行我下面所提出的建議項目之前,心中要時時刻刻記住,別再做自己討厭的事,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任何事都採取勉強及格的態度。如此一來,壓力就會減輕,自癒力自然也會提高。

 

我花了好大的篇幅告訴大家要重視「討厭」、「想要」、「勉強及格」這三種感覺。在我接觸的個案裡,包括癌症病患在內的慢性病患,將上述這三種感覺應用在生活上的人,治療效果明顯好很多。

 

提高自癒力,十四種習慣一半就夠

 

接下來我將為各位一一解說提高自癒力的方法,到底有哪些。請容許我再囉唆一次,在實踐這些方法前,要先學會重視上述的3種感覺,才能期待效果。所有的項目都不必徹底執行,只要勉強及格,做到六、七成就可以了。

 

以下14種方法,全都是以癌症病患(自癒力處於十分惡劣的狀態下)為對象,進行醫療諮詢後所得到的資料為基礎,最能左右癒後結果的基本方法。這些都是我們認為提高自癒力的必須項目,實際上的確有助於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

 

14個項目是我們給癌症病患的建議。其實不只癌症病患,也適用於慢性疾病患,只要是想提高自癒力的人,都有幫助,而且只需要一點點努力和用心,任何人都可以身體力行,將這些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0123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輕鬆確認你的肝臟解毒功能
  
喝咖啡容易失眠好?還是不易失眠好?這是一個非常實用、而且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只攸關你該不該喝咖啡,更關係著你會不會得癌症、肝病、免疫疾病……等等生死關鍵!
擷自《怎麼吃,也毒不了我!》P120-122
  

 

咖啡因的解毒途徑最單純,它只需要經過第一階段解毒作用,就可轉化成無毒的水溶性「脫甲基化產物」(Demethylated products),不需進入第二階段。為何有人喝一點咖啡(或濃茶),就會心悸、亢奮、睡不著,有人卻喝完後依舊可以呼呼大睡,一點影響都沒有?這就是每個人第一階段解毒功能強弱最明顯的差異性。喝咖啡容易失眠的人,是因為他們的第一階段解毒功能較弱,所以血液中咖啡因四處亂竄,咖啡因一直在興奮神經系統,所以當然睡不著。另一種人,由於第一階段解毒功能較強,所以咖啡因很快被解毒成不具興奮性的終端產物,所以神經系統不受刺激,當然就一夜好眠了。

 

 

喝咖啡容易失眠好?還是不易失眠好?


不同的人,第一階段解毒功能的差異性可高達五倍之譜。到底第一階段強好還是弱好?換句話說,喝咖啡容易興奮好?還是不容易興奮比較好?這是一個非常實用、而且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只攸關你該不該喝咖啡,更關係著你會不會得癌症、肝病、免疫疾病……等等生死關鍵!怎麼說呢?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解毒功能,都是許多毒素要在體內解除毒性不可或缺的過程,但是問題在於第一階段所產生出來的水溶性中間產物實在毒性太強,就好像「燙手山芋」一樣。如果第一階段生產了「燙手山芋」,第二階段沒有在最短時間內,快速地把這些「燙手山芋」變成安全無毒的產品,那麼,這些「燙手山芋」就會去搞破壞。例如,去破壞細胞膜,導致肝細胞損傷或壞死,或是進入細胞裡面去破壞DNA,導致細胞突變,變成癌細胞。

 

 

寧願失眠比較好!


所以說,到底第一階段解毒作用應該要快還是要慢?答案是要剛剛好!這兩條生產線應該要很有默契、銜接無暇,第一階段一但產生「燙手山芋」,馬上丟給第二階段處理,絕對不可以「塞車」!如果第一階段太快,第二階慢吞吞,「燙手山芋」滿天飛,那麼這個人可能很容易得癌症、肝病,或免疫系統疾病。換句話說,自己毒自己。如果第一階段慢吞吞,第二階段很快,那麼這一個人,可能喝咖啡很容易心悸、失眠,但卻不容易得癌症、肝病、免疫疾病。如果兩者給我擇其一,我寧願選擇後者(雖然兩者都不好,這叫做兩害相權取其輕)。很巧,剛好我真的是這種人,喝一點點咖啡就睡不著覺,也對很多化學物質非常敏感,但從好方面來說,這卻是一種保護性。

 

 

喝咖啡容易失眠的人,體內容易堆積毒素

  

不過,第一階段如果真的太慢也不好,很多飲食環境中的毒素在體內塞車,進不了第一階段,這些脂溶性毒素就會在體內累積,日後造成更多的問題。所以最佳的情況,是要同時強化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讓這兩個途徑都很有效率,而且合作無間,既不會庫存「垃圾毒素」,也不會產生「燙手山芋」,趕緊把毒素變成無毒的東西排出體內,維持體內的清爽。

 

我再重覆一次,許多癌症病人,就是因為第一階段太強,造成第二階段相對之下太弱,讓中間產物丟出過多的自由基去傷害到DNA,導致癌症。有研究顯示,咖哩裡面的薑黃素,可以抑制第一階段,同時兼具活化第二階段的功能,對於癌症的預防相當有效。至於還有哪些食物可以影響這兩個階段呢?請繼續往下看下去喔。

 

 

這樣也能判斷解毒功能

除了從喝咖啡來判斷你的肝臟解毒功能之外,從以下常見症狀,也能判斷哪一種解毒功能不良。

 

症狀或疾病

最有可能的解毒作用不良

喝一小杯咖啡或濃茶就會心悸或失眠

第一階段解毒不良

喝兩杯咖啡或濃茶還是睡得很好

第一階段解毒過亢

長期暴露在毒素當中

第二階段谷胱甘肽結合作用不良

禁食

第二階段谷胱甘肽結合作用不良

吉柏特氏症候群

第二階段谷胱甘肽結合作用不良

妊娠毒血症

第二階段胺基酸結合不良

肝臟疾病

第二階段胺基酸結合不良

腸道毒素過多

第二階段硫酸化、胺基酸結合作用不良

經前症候群

第二階段硫酸化作用不良

前列腺癌

第二階段硫酸化作用不良

皮膚偏黃,但沒有肝炎

第二階葡萄糖醛酸作用不良

吃乾貨、水果乾、沙拉吧會身體不舒服

第二階硫氧化作用不良

在西式自助Buffet用餐完氣喘發作

第二階硫氧化作用不良

吃大蒜會不舒服

第二階硫氧化作用不良

吃完蘆筍尿液會有怪味

第二階硫氧化作用不良

阿茲海默失智症

第二階硫氧化作用不良

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二階硫氧化作用不良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好的語言帶動自我的潛移默化

也同時帶給聽者一個向上轉化的力量

 

 

請練習使用肯定正向語言:

1.我更喜歡, 我想要, 我希望怎麼做 代替不要,討厭, 不喜歡」

2.我是深深被愛的, 我愛, 我接受愛 代替我懷疑有被愛, 我不懂愛…」

3.我將吸引更好的人事物來到我生活生命中 代替我好倒霉….」

4.我願意修正負面的想法和行為 代替我是愁悵的, 無法逃出的」

5.我相信自己能處理的更好 代替我是沒有能力的」

  

〈來源:http://www.facebook.com/#!/notes/acho-modin/%E8%AA%9E%E8%A8%80%E7%9A%84%E8%83%BD%E9%87%8F/132761963487058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三大食物讓你的孩子變聰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311/09/61084_2774302.shtml
 

日本醫學博士小林司說:“許多人以為經常不斷的思考或是接受外來的刺激,就可以增進智慧。這是不錯的。但實際上,頭腦和身體其他部位的器官一樣,需要不斷的補充營養。”因為腦細胞的本質和間質及其彼此間的共濟協調都需要充分的營養。
 
當孩子到3歲時,腦發育便已達到高峰。此時幼兒的體重仍不斷的增加,但腦的重量卻不再增加。我們可以說此時這部“計算機”已經配備完成,有待外來知識的灌輸。所以在胎兒時期和嬰幼兒時期營養的選擇與保證是很重要的。嬰兒期哺乳很重要,一般地說,以母乳為最好,因為母乳不會使嬰兒過敏,而且有防止疾病和免疫的功能。
 
下面我們再介紹一些營養頭腦和清醒頭腦的食品:
 
1、鹼性食物
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但不可因為如此就大量攝取蛋白質物質,因為蛋白質分解之後的氨基酸,在身體內或腦內被吸收的百分比尚未全部了解;且肉類蛋白質呈酸性,食用過多,反而使體內的鈣質和維生素B1減少,精神不穩定,頭腦活力遲鈍,血液循環不好。所以最好輔以食用果菜類、海藻類等鹼性食品,使血液的酸鹼度偏鹼性。蛋白質以取自黃豆者為佳,因含酸性物質少。脂肪對腦營養也很重要,但宜用植物性油。其他鹼性果類,則以橘子,橙子,蜜柑,檸檬等為佳。蔬菜類亦屬鹼性食物,食用之後可以使血液常呈鹼性,而保持頭腦清醒。
 

2、整腦食物
這是指因便秘等原因,頭腦昏沉時所需調整的食物。便秘的原因有神經性的或由藥物、飲食引起的。由於大便不通,留在腸子裡面的東西就會發酵,而使頭腦昏沉(當然還有其他生化機制的問題,這裡不多談)。常食用蘿蔔菜葉等多葉綠素蔬菜及多纖維素的蔬果,可以防止便秘。
 

3、醒腦食物
使頭腦清醒有活力的食品,較易得而沒有被污染的,有:麥,黃豆,豆粉,海帶芽,海苔,蘿蔔和胡羅卜的葉子,麻油,色拉油,天然醋,白麻油,紅糖,蜜柑,檸檬,香菰和蜂蜜等,此類食品每天均可食用。
茶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因為含有咖啡因,會使人頭腦清醒。純果汁和冷茶混合在一起,可以給小孩子飲用。
茶除了醒腦外,還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茶裡面含有維生素C,不怕被熱破壞,同時茶裡面還含有產生澀味的物質,具有殺菌,血管收縮和抑制分泌等效用,是唯一的鹼性飲料。
當維生素B1不足時,會產生神經組織代謝障礙,記憶力減退。所以維生素B1是腦細胞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
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小麥胚芽,芒果,苦瓜,青莧菜,油茶,香椿,紫菜等。
在維生素C不足時,會有精神疾病或智能減低的現象,這是最近才知道的。維生素C可以提神解勞。含維生素C的食品有:蜜柑,檸檬,鳳梨,葡萄,紅柿,蘿蔔菜葉,菠菜,豌豆,豆芽等。
 
 
攝取營養素的建議
 
1、食物中,肝是含維生素豐富的一種,但因其本身是一個解毒器官,裡面會含有汞等毒素;魚肉類之魚脂亦含有PCB消毒劑等毒素(遠洋的魚含魚脂較少,比較可以安心食用),這些食物對嬰兒的腦發育都是有害的。
 
2、若欲攝取鈣質時,可由多喝牛奶,豆奶而得。攝取蛋白質可以從黃豆裡面取之。豆腐裡面除了含有AF2(石膏質)外,不含任何防腐劑,可以放心食用。
 
3、維生素A,D,E,K等成藥不可食用過多,應以多變化的日常飲食中攝取自然的營養素,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舌頭,除了能辨別各種酸、甜、鹹、苦味道,還能感覺到鮮(Umami)味。鮮味來自什麼東西?主要是谷胺酸鹽Glutamate),它是令海帶湯很「鮮」的成分。早在1907年,一位在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Kikunae Ikeda,在海帶湯中找到了一種「好好味」的成分。他叫這味道做Umami。化驗後,發現它原來是一種天然胺基酸,叫谷胺酸,是構成蛋白質二十種基本成分(胺基酸)其中的一種。雞湯之所以會「鮮」,也是因為在高溫下,雞肉(蛋白質)釋放出谷胺酸。
 
他於是靈機一觸,想到可以從此把「鮮」味包裝出售。不過,先得解決一個技術上的小問題。原來,谷胺酸不太能溶於水,往往不能直接將「鮮味」化入食物中。拆解方法,是將谷胺酸轉為水溶性的谷胺酸化鈉(Mon Sodium Glutamate, MSG)。Ikeda成立了味之素(Ajinomoto)公司,出售MSG,發了大財。
 
蛋白質本身是一長串的胺基酸。除了谷胺酸,尚有另一種胺基酸叫半胱胺酸(Cysteine)。
 
半胱胺酸有一個很有趣的特性,它很容易與另一個半胱胺酸貼在一起。於是,假如有一長串的胺基酸(蛋白質),而其中排行第十和第三十是半胱胺酸,這一串的胺基酸便會「摺」成一個U字,因為這兩個半胱胺酸會互相走近,然後緊緊貼在一起。
 
當肺腔中的殲滅細胞去攻擊肺癆菌時,殲滅細胞分泌出大量酶,將一些細菌斬開一碌碌。在一碌碌蛋白質上的半胱胺酸,像磁石般,會錯綜複雜地互相「串連」,整體成為一堆濃痰。
 
所以,所謂化痰藥(Mucolytic Agent),基本上是將那些聚在一起的半胱胺酸扯開,再在黏性很高的位置加一個氫,達致所謂還原作用(Reduction)。用什麼藥?可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e,NAC)。
 

有一位讀者很擔心他叔叔的健康,因為叔叔患有肺氣腫,每天都要吸霧(Nebulized Aerozol)。
 
我建議在霧中加入NAC。
 
我的用意是,借NAC強烈的抗氧化能力去抑制肺腔內的殲滅細胞,減低它們分泌出來的氧自由基,從而挽救肺小泡,減低肺氣腫。不過,病人的主治醫生不以為然,認為NAC只是一個化痰藥。我同意必須跟隨主診醫生決定,但不妨參考北京協和醫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有關NAC對肺氣腫(又稱為「慢性阻礙性呼吸系統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療效的報告(Chin. Med. J. Vol.117 pp.1611-1619)。NAC其實有多種用途,十分有益處。它是急症室醫生用來搶救急性肝衰竭的藥,又是一個消炎、挽救肝硬化、干擾癌細胞擴散的健康食品(Cell. Mol. Life Sci. Vol.68 pp.6-20)。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部艾灸保健是利用燃燒艾絨的溫熱,或者利用某些材料直接和臍部接觸,從而達到調理的目的。
 
包括下面幾種:手持艾條在臍部之上懸起灸之,不接觸皮膚,懸起距離以臍部感覺溫熱但是又可以忍受為限度。
 
(1)隔物灸:先在臍部放置姜片或者大蒜,然後用艾柱或者艾條灸之。
 
(2)溫灸器灸:用製成的灸柱放置在溫灸器裡,置於臍部,適於冬天或者體質虛寒者。
 
(3)遠紅外線器灸法當前市面上有賣的能量臍療儀,是運用遠紅外線白金磁蕊催化,釋放熱能,對於腹部保健有很好的作用。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摩太溪穴能提高腎功能

太溪穴是腎經的腧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經常按摩此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太溪穴,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要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宜。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搓耳即健康又美容
 

耳和全身的生理、病患有密切關係,不少的養生學家也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的理論為指導。平常,如可以堅持採用搓耳、捏耳等簡單方法,就可強健身體。
 
搓耳:兩手掌輕握雙耳廓,先由前往後搓四十九回,再從後往前搓四十九回,使耳廓皮膚稍有潮紅,局部略有烘熱感為度。每天早晨、晚上各一回,搓後頓有神志清爽、容光煥發的作用。如果患某些慢性病患,在搓耳以後,還要搓相應區域,如高血壓病人,用拇指搓耳輪後溝,向下搓用力稍重,向上搓用力要輕;低血壓者,用力的程度恰好相反而搓之。
 
捏法:人之雙耳在外的形貌,頗似倒臥在母體腹裡的胎兒。所以,恰當地握動雙耳垂,則可以收到抗衰美容的作用,其重點是運用拇指、食指輕巧而有節奏地捏壓耳垂的正中區域,每天二∼三回,每回一分鐘,長期堅持地做下去,既能美容,又可以增添雙目的神采。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把手舉起來」


真的假的?!
真的有效!

9/5我和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友人一個不小心被魚刺給噎到,當下我建議他把手舉起來試試看,結果魚刺真的輕鬆吐出。

美國紐澤西州大西洋城五歲男童史賓斯,機靈地救了祖母一命。

他的方式很簡單,只要「把手舉起來」!


五十六歲的雪兒丹恩史都華日前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果凍,孫子史賓斯下樓問她問題。

當史都華轉過頭時,一塊果凍卡在喉嚨。她試著擠壓腹部自救,但沒有用,此時家中只有她和史賓斯。
史都華以為自己會噎死,「我當時想:我會昏倒,而他會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將躺在這裡,直到有人回家。」

史都華衝到側門想找人幫忙。

此時,史賓斯問:「奶奶,妳噎到嗎?」史都華說不出話。

「我猜妳噎到了,奶奶,這樣做。」史賓斯把雙手高舉過頭,一直要她「把手舉起來,把手舉起來。」

史賓斯還保證:「奶奶,妳會沒事的。」


史都華照做,結果真的把果凍吐出來。

史賓斯得意地說:「看吧,奶奶,我就說妳會沒事。」

史賓斯當時很鎮靜,他說這是在學校學到的。史都華稱孫子是她的小英雄。


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只要「把手舉起來」!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碧涓推薦了夏杯杯的課程。
 
看了一下夏杯杯的 Youtube 課程,發現他的理論及據說夭壽準的家順編排,話題都圍繞在基因上頭。
  
無獨有偶,博客來也有一本「幸福的答案,基因知道 」 這本書。
和夏杯杯提到的基因會改變這個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來,人的喜怒哀樂,其作用不單只是呈現人類的反應而已,
更重要的是,人的喜怒哀樂會影響人體的細胞決定該生產什麼額外的物質來配合人體持續供應這種情緒!
因為你一直持續保有這種情緒,細胞以為你需要,所以會設法幫你留下來,不惜改變基因組成。
  
靠!要死啦!人體細胞這麼自動幹啥呀?
如果有人天天壞情緒,豈不是死定了嗎?!
  
夏杯杯還提到,人體基因每隔120天會自動代謝,留下人體需要的,丟掉不需要的。
  
照這麼推算,任何的養生,最遲120天會看見它帶來的改善囉?
 哇!真是太神奇了!
  
 
相關閱讀: 
夏杯開講-基因怎麼會改變
基因的改變是回應意義與需要
夏杯開講-從習慣談基因的改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l5IPXCHn0Q&feature=related
生活習慣來自於一個念頭,念頭產生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造就了命運。當我們轉念,改變念頭就會影響行為,行為­變了、習慣調整了,性格與命運也跟著改變了。
 
科學家研究發現行為可能改變基因遺傳給後代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heh/sinacn/h/2010-01-17/071019484796.html
 
〈我喵了就算〉
======================================================================

 

幸福的答案,基因知道

幸福的答案,基因知道

 

作者:村上和雄

譯者:康平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06122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1361154

裝訂:平裝

定價:220元 優惠價:9198

 

 

幸福的答案,基因知道

 

【內容簡介】

 

如果你看過《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千萬別錯過《幸福的答案,基因知道》!

 

銷售突破35萬本,日經新聞大力推薦,話題沸騰之作!

 

NHK「日本人最想上的一堂課」節目超人氣教授、

日本生物科技第一把交椅,根據最先進的研究成果,

告訴你如何開啟好基因,享受美滿人生。

 

筑波大學榮譽教授 村上和雄/著 康平/譯

陽明大學副校長 徐明達博士/審訂

全球華人防癌長鏈倡導人梅襄陽醫師、中山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承箕醫師/推薦

 

「日本人最想上的一堂課」超人氣教授!

 

為什麼一本生命科學的書,會變成令人感動的勵志書?

因為,了解基因的秘密,就能改寫生命的故事!

 

◎罹患癌症的時候,認為一定會痊癒和相信一定沒藥救的人,癌細胞會因之而改變;明明有嚴重的高血壓,可是卻堅信自己血壓很低的人,症狀真的減緩了。

◎年輕時生的小孩比較聰明,五十歲時生的小孩較笨,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高智商父母結婚後,反而容易生下智商比父母低的小孩。低智商的兩個人生下天才的機率比較高。

◎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不是填鴨教育下的模範生,不管是科學研究或獨特的創意,都是從沒有標準答案之中產生的。

◎只要能除去妨礙成長的因素,人就能發揮百倍,甚至千倍以上的潛能。而阻礙人類成長的最大因素,就是負面思考。

 

 

看過本書您才會知道,

基因竟然如此有趣!

生命設計圖竟是如此不可思議!

而環境和人的想法,真的能夠改變基因!

 

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驚人,甚至每每出乎身在研究現場的人的預料。

 

人類已經掌握了破解自己身體設計圖的技術,並且期待經由解讀這些基因來解開生命之謎。不過當這項解讀工程日益進展,我們也逐漸了解到,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畢竟單單一個細胞,就越研究越深無止盡,要解讀生命,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管是呼吸或血液循環,都不是靠我們自己努力做到的,而是倚賴賀爾蒙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等的自主運作,我們才能夠活著。支配這個賀爾蒙系統?自律神經系統運作的,就是基因。每個基因都在完美協調的基礎下運作,皆在巧妙的調和之下運作著。

 

我們必須真正了解一個事實:人類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或努力就可以生存,還必須仰賴各種事物的支援才得以存活,如此才能產生真正的自制心,不是嗎?而當我們對這些事物心存感恩,就能使過去沈睡的基因甦醒,進而開拓美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

 

村上和雄

 

一九三六年生。筑波大學應用生物化學系教授。一九六三年取得京都大學農學研究所農藝化學博士學位,同年赴美國,擔任奧勒崗醫學研究員,一九六八年擔任京都大學農學部助教。一九七六年擔任播他貝魯大學醫學系副教授。一九七八年取得筑波大學應用生物化學系教授職位,之後組成基因研究小組。一九八三年因成功解讀高血壓致病因素-腎素的基因而得到世界注目。一九九四年起,受邀擔任「先驅科學領域研究中心」主任一職。一九九六年榮獲日本學士院賞。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人缺鈣僅僅是表面現象,其實質在於“腎虛”。中醫中的“腎主骨”,即說明了腎與骨骼系統的密切關係,腎旺則骨骼強壯有力,腎虛則骨骼退化衰老,骨骼衰老退化的病理表現就是缺鈣所致骨質疏鬆的現象。
 
中醫補腎的方法很多,如運動補腎、氣功補腎、藥物補腎和食物補腎等,這些補腎的方法可擇其二三配合進行,常能起到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作用。骨科專家指出,運動可幫助鈣吸收。老年人的運動,應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極拳、健身操等。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一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同時又具有良好的補腎作用,如核桃、芝麻、花生、蓮子、板慄、黑豆、蜂蜜、枸杞子、桂圓肉、木耳、狗肉、羊肉、雞肉、魚蝦、芹菜、韭菜等,均可做成菜肴、藥粥等,適當地多擇而食之。某些補腎的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壯腰健腎丸等,也可根據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食用。
 
======================================================================
 
哪個男人不希望自己始終生龍活虎?可是,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殫精竭慮的競爭,無休止的壓力,長期精神緊張……這些都是中年男人沉重的背負。加上人到中年生理功能由盛轉衰,不少人出現腰酸背痛,耳鳴,眩暈眼花。
 
腎虧指的就是腎虛,一般可分為腎陰虛,腎陽虛和腎陰陽兩虛。
 
腎虧期,多數病人有精神萎靡、腰酸腰痛,體力不支,睡眠不佳(包括失眠、多夢、嗜睡)、性功能減退等癥狀。
 
腎陰虛時,有遺精、尿量多或尿如脂膏、頭暈目眩、耳鳴等癥狀,嚴重時有耳聾、口乾、盜汗、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等現象。
 
腎陽虛時,有腰酸腰痛,性慾減退、滑精、早泄、陽萎等。
 

引起腎虛的因素
 
引起腎虛的因素很多,但常見原因還是房事過頻、遺泄無度所致。房事的頻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以房事後第二天身體不乏累,心情舒暢為合適。從年齡上看,青年夫婦每周2-3次,中年夫婦1-2次為宜。
 
補腎食品有哪些呢?
 
有補腎作用的食品很多,其中最簡便可行,經濟實惠的是羊背骨湯。
 
將羊背骨洗淨煮兩小時,加蔥姜佐料當湯料。
 
腎虛瘦弱、乏力、虛損、腰脊痛者可把羊脊骨剁碎,加中藥肉蓯蓉30克,絲子1-3克(用布包好)加水同煎,2-3小時後取汁加米煮成粥,加以調料食用。
 
羊腎對因腎虛引起的腰痛,足膝痿弱、遺精陽萎等亦有較多的治療作用。
======================================================================

中年人要補腎嗎?
http://www.shiliaoyaoshan.com/htop/2006/2-16/14484621953.html


據環球時報報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年這個人生的特殊階段,生理、心理、社會多方面的原因,使人們有意無意地把“中年”和“開始衰弱”劃上等號。再加上滿世界的廣告都在宣傳“十男九虛”、“疲勞就是腎虛”、“腎虛就要補腎”,使得不少疲於生計的中年人總覺得自己虛。為了獲得點心理安慰,不少人去買補腎的藥來吃。那麼,到了中年就一定得補腎嗎?


“虛”多是心理壓力大造成的

中醫的腎概念主要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說的,涵蓋了人體的生殖、泌尿、神經、骨骼等各個組織、器官,起調節人體功能、為生命活動提供“元氣”、“原動力”的作用。而中醫的腎從西醫的角度來看是難以理解的,西醫的腎概念只是從解剖學角度出發的腎。

“虛”主要是功能低下、營養缺乏的結果。腎虛會表現出與腎相關的機能減退。比如腦子慢、不長個兒、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貧血、憋不住尿、腰腿發軟等。這些也都是中年人常見的情況,但並不能一概而論,凡出現上述癥狀就肯定是腎虛所致。臨床上,很多中年人找到大夫求助性功能低下如何解決,並強烈暗示要求補腎。其實再仔細探討他們的病情,大多是心理壓力造成的。因此,遇到這樣的求助者,負責的醫生是不會給他開補腎藥的。

補腎有很多誤區

有很多人根本沒必要去補腎,疲勞、年齡都不是界定補腎的標準。本來不需要補腎的人吃了補腎藥,不但營養物質不能被補上,還給髒器平添了排毒的負擔。還有人認為“人到中年脾胃不好也要補腎”,這是欠妥的。“是藥三分毒”,補腎的藥對脾胃不好的人傷害更大,硬要補,身體不但吸收不了,反而有副作用。

不分“陰虛”還是“陽虛”盲目補腎的做法是錯誤的。腎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陰虛”表現為營養不足,功能亢進,因為“虛火”造成了人體內物質的過分消耗而導致陰氣不足,也就是“陽氣”的偏亢。中醫歷來強調人體的陰陽平衡,如果該補“陰虛”的時候補了“陽虛”或者反之,都會嚴重破壞人體平衡,加重病情。

性健康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腎虛”和“要補腎壯陽”。有些鑽法律空子的商販利用人們的認識誤區,在補腎藥中放入類似萬艾可等藥物成分,這種做法對患者非常危險。


豬腰花和牡蠣對補腎有益

保護腎氣的要領有三點:注意適度的運動、性生活和睡眠。適宜的運動能改善體質,活躍思維,強壯筋骨,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使腎氣得到鞏固;其次,性生活要適度,不勉強,不放縱;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復精氣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緊張,家裡的煩心事再多,到了睡覺的時候也要按時休息。一定要爭取做到這三點,否則吃多少補腎的藥,效果也不會好。

中醫常講“藥補不如食補”,我們常吃的食品中就有補腎的功能,比如,豬腰花、牡蠣、核桃。豬腰花和牡蠣含有大量的鋅,對補腎很有好處,核桃還有潤肺的作用,生食或者用一兩核桃仁配一斤白酒浸泡一個月,每晚少量飲用,也能達到補腎的效果。民間還有“東北人蔘,江南海馬”的說法。這就是說,海馬和人蔘的滋補功效是齊名的,中醫裡有用海馬煲湯來補腎的方子。當然,如果懷疑自己腎虛,還需要專家的最後確診方能開始藥補,這是最為保險的方法了。

 
======================================================================
 
俗話說“男怕傷肝,女怕傷腎”。
 
中醫認為,就補腎而言,女性比男性更重要!女性有經、孕、產、乳、帶的獨特生理特點,以腎精、陰血為用。所以,腎精、陰血在女性的體內極易損耗、缺失。由此可見,女性更應該重視腎虛癥狀,更需要補腎!
 
腎為先天之本,有藏精、生髓、濾毒、調節內分泌四大功能,是人體的健康之源、美麗之源、氣血生化之源,是女性最重要的臟器,對女性的生長髮育和生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性妊娠期間,腎中之精、肝中之血均對滋養腹中胎兒有重要的作用,在滋養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傷,而且加之有經、帶,這樣,腎精、陰血流失更多。所以,很多女性朋友人未到三十,即有明顯的衰老跡象,衰老速度也甚於男性。
 
大部分女性生育之後,面部就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各種色斑,特別是黃褐斑。經中醫臨床觀察發現,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腎虛。腎虛血虛使血液中的濁物浮起、沉積,形成斑點,惟有補腎養血,使精血充盈,皮膚斑點才會逐漸變淡、消失。另外,失眠多夢、全身乏力、疲憊不堪、腰膝酸痛等癥狀,都是典型的精血虛少之症。
 
總之,女人腎虛導致內分泌紊亂,造血功能受到傷害,氣血兩虧,萎靡不振,百病纏身!有意識地補腎、護腎、養腎,對於女性來說至關重要! 
  
======================================================================

科學補腎讓女人回歸健康
http://www.shiliaoyaoshan.com/htop/2006/2-16/14171960258.html


六味地黃丸:此方既補腎健脾,又有平肝的作用。方中藥物三補三瀉,如熟地、山萸肉、山藥,補腎健脾為三補;茯苓、澤瀉、丹皮利水滲濕、平肝之火為三瀉,是一個補而不膩,補瀉平和,諸髒皆可兼顧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子。

如果腎陰虛,出現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的癥狀時,加上知母、黃柏就叫做知柏地黃丸。

如果出現夜晚口乾、渴欲飲水的腎陰虛症時,就加上麥冬、五味子叫麥味地黃丸。

如果出現頭暈目眩、視物昏花的現象時,就加上枸杞子、菊花又名杞菊地黃丸。


專家提醒:六味地黃丸可是愛護自己的女性一大補腎法寶,以上幾個方劑都是治療腎陰虛的常用方劑。只是癥狀不同時有所偏重而已。

不少女性把六味地黃丸當作是青春美麗的救命藥,甚至成箱批發購買。中醫補腎很有學問,弄清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是關鍵,所以特別提醒女性,是藥三分毒,不論多好的方子,也要對症。所以,你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方】生薑50克,紅棗250克,精鹽6克,甘草9克,丁香15克,沉香15克,小茴香120克。
 
【用法】以上7味搗成粗末,混勻。每服取 9 ~ 15 克,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固腎健脾,駐顏美容。經常服用可增白美容保持青春。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中含有大量的食物纖維,而食物纖維不能被消化,停留在腹中的時間長了,就會有飽飽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燃燒脂肪,這一作用的關鍵在於維生素B1。茶中富含的維生素B1,是能將脂肪充分燃燒並轉化為熱能的必要物質。
 

1.黑茶
可抑制小腹脂肪堆積。一說起肥胖,人們馬上會想到腹部脂肪,而黑茶對抑制腹部脂肪的增加有明顯的效果。黑茶是由黑曲菌發酵製成,顧名思義,是黑色。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普諾爾成分,從而起到了防止脂肪堆積的作用。想用黑茶來減肥,最好是喝剛泡好的濃茶。另外,應保持一天喝1.5升,在飯前飯後各飲一杯,長期堅持下去。
黑茶在中國生產歷史十分悠久,主要產於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黑茶可直接沖泡飲用,也可以壓製成緊壓茶(如各種磚茶)。它們的湯色近於深紅,葉底勻展烏亮。

2.吉姆奈瑪茶
有效抑製糖分吸收。印度醫學中,頻繁出現的就是這種吉姆奈瑪茶。吉姆奈瑪的綽號又叫“糖殺死”,嚼過它的葉以後再吃糖,口裡不會有甜的感覺,攝取量自然大減,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量降低,因而轉化成脂肪量也就相對減少。吉姆奈瑪茶不僅對防治和改善肥胖有效,還對糖尿病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3.荷葉茶
古代減肥秘藥。一種用荷花的花、葉及果實製成的飲料,不僅能令人神輕氣爽,還有改善面色、減肥的作用。充分利用荷葉茶來減肥,需要一些小竅門。首先必須是濃茶,第二泡的效果不好。其次是一天分6次喝,有便秘跡象的人一天可喝4包,分4次喝完,使大便暢通,對減肥更有利。第三最好是在空腹時飲用。其好處在於不必節食,荷葉茶飲用一段時間後,對食物的愛好就會自然發生變化,變得不愛吃油膩的食物了。

4.杜仲茶
可降低中性脂肪。因為杜仲所含成分可促進新陳代謝和熱量消耗,而使體重下降。除此之外還有預防衰老、強身健體的作用。

5.烏龍茶
可燃燒體內脂肪。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幾乎不含維他命C,卻富含鐵、鈣等礦物質,含有促進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飯前、飯後喝一杯烏龍茶,可促進脂肪的分解,使其不被身體吸收就直接排出體外,防止因脂肪攝取過多而引發的肥胖。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電腦病再添三大病症
 
癥狀之一:記憶力衰退
研究顯示,不光是老年人,如今許多20歲左右的年輕人也正面臨著記憶力下降的問題。專家指出,這是由於大腦充斥了過多的次要信息而達到飽和狀態,其罪魁禍首就是電腦。
研究表明,如今的年輕人正在變傻。理由很簡單,玩電腦。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16歲到30歲的青年人因為對信息技術的依賴與日俱增,除了會導致身體損害,可能還會帶來偏頭痛、記憶力衰退、心神不定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障礙。
受記憶力衰退困擾的人們抱怨說,他們記不起名字、寫過的東西以及約會日期,在某些情況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許多專家認為信息超載正使得某些人無法吸收新信息,因為他們大腦用於存儲的容量已經飽和。
 

癥狀之二:書寫遺忘症
對於長期使用電腦,特別是用慣拼音輸入法的人來說,經常會發現,在用慣了電腦後,用筆寫字時常常記不起一些字的寫法,專家認為,這是患了“書寫遺忘症”。
目前,電腦在生活中越來越普及,用筆寫字似乎已成為上個世紀的事情,但因為長期缺少書寫鍛煉,不少電腦族,尤其對於成人來說,長期依賴電腦書寫,容易造成書寫能力減退,對一些常用常見字感到生疏,不但書法程度倒退,會拼不會寫的現象也日益普遍。
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表明,書寫訓練對培養思維、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十分關鍵,用手一筆一畫地書寫,可在大腦的語言中樞系統形成特殊印記,而且對人的意志、耐力、毅力和神經系統穩定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訓練。而在電腦上敲字,則無法形成這種印記,會造成一種辨識抽象意義的困難。因此,儘管許多人在敲電腦時得心應手,但大腦中缺少必要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得邏輯性和語言功能產生某種障礙。
 

癥狀之三:交感神經失調
頭暈、失眠、全身酸痛、口乾舌燥……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中,電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也越來越成為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人們諸多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病痛,專家認為,上述的癥狀都屬於電腦族典型的“壓力徵候群”。
 
 
 
B電腦族日常七注意
 
“電腦病”往往是慢慢形成的,爆發性不強,對身體的危害不十分明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但是它雖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卻不容小覷,它會引發身體其它方面的連鎖疾病,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它對人體的潛在危害十分大,因此,對必須長期使用電腦的人來說,做好防護工作最為重要。
 
注意保護視力
要定時休息、注意補充含維生素A類豐富的食物,不時遠眺,經常做眼保健操,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注意補充營養
電腦操作者在熒光屏前工作時間過長,視網膜上的視紫紅質會被消耗掉,而視紫紅質主要由維生素A合成。因此,電腦操作者應多吃些胡蘿蔔、白菜、豆芽、豆腐、紅棗、橘子以及牛奶、雞蛋、動物肝臟、瘦肉等食物,以補充人體內維生素A和蛋白質。平時可多飲些茶,茶葉中含有茶多酚等活性物質,有吸收與抵抗放射性物質的作用。
 
注意正確的坐姿
操作時應將電腦屏幕中心位置安裝在與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線上,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應在40∼50釐米,最好使用可調節高低的椅子。在操作過程中,應經常眨眼睛或閉目休息一會兒,以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視力減退。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
應經常保持臉部和手的皮膚清潔,因為電腦熒光屏表面存在著大量靜電,其聚集的灰塵可轉射到操作者臉部和手的皮膚裸露處,如不注意清潔,時間久了,易發生難看的斑疹、色素沉著,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皮膚病變,影響美容與身心健康。
 
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電腦操作者不宜一邊操作電腦一邊吃東西,也不宜在操作室內就餐,否則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炎。電腦鍵盤接觸較多者,工作完後應洗手以防傳染病。
 
注意工作環境
電腦室內光線要適宜,不可過亮或過暗,避免光線直接照射在熒光屏上而產生干擾光線。定期清除室內的粉塵及微生物,清理衛生時最好用濕布或濕拖把,對空氣過濾器進行消毒處理,合理調節風量,更換新鮮空氣。
 
注意勞逸結合
一般來說,電腦操作人員在連續工作1小時後應該休息10分鐘左右,並且最好到操作室之外活動活動手腳與軀幹,散散步,做做廣播操,進行積極的休息,或者在室內做眼保健操和活動頭部。
 
 
 
C“電腦病”應對有招

電腦臉
 
現象:主要見於處在發育期的孩子。由於過分迷戀電腦,長時間面對毫無生氣的機器和沒有情感交流的熒屏,以致生動活潑的小臉蛋變得刻板、機械,失去熱情,對周圍的人與事態度漠然,充滿稚氣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機器人”。
 
對策:調整作息,減少與電腦接觸的時間與頻率,父母多主動接近孩子,營造一個充滿親情氣氛的家庭氛圍。
 

電腦皮炎
 
現象:主要見於中小學生,表現為四肢濕疹樣皮炎,以雙上肢最為明顯,每當節假日開機較久時,四肢瘙癢更甚。為什麼用電腦會出現皮炎呢?醫生認為,電腦開機發熱後常釋放出一種稱為三基磷酸鹽的氣體,電腦越新,這種氣體釋放越多,越容易引起皮膚出疹、發癢、鼻塞、頭昏頭痛等過敏癥狀,中小學生尤為敏感。
 
對策:電腦不要放在臥室內,控制開機時間,經常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皮炎即可慢慢康復。
 

電腦腕關節綜合症
 
現象:長期與電腦鍵盤打交道,可能與一種稱為腕關節綜合徵的疾病掛上鉤,出現食指或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無力感,發展下去可能導致神經受損,進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縮。問題出在每天重複在鍵盤上打字或移動鼠標,手腕關節長期、密集、反覆和過度活動,逐漸形成腕關節的損傷。女性尤易受害,其發病幾率比男性高3倍。
 
對策:著重營造健康的工作環境和正確的操作電腦。如座椅要調至適當高度,打字時鍵盤要正對著你,每操作30分鐘應暫停一會兒,讓雙手適當放鬆或休息。
 

電腦癮
 
現象:主要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特別是使用電腦的次數越來越多,可以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不用電腦時出現戒斷癥狀,如抑鬱、易激惹、情緒煩躁、坐臥不安等;曾想停止或減少使用電腦的次數,但未成功;為了電腦,可以犧牲重要的社交、學習、工作和娛樂活動;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仍然不能放棄使用電腦;具有想顯示個人優勢的人格特點。
對策:關鍵在於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絕對不要讓電腦耽誤學習或文體活動,已有成癮傾向者更要嚴格控制,尋找成癮原由並予以消除。
 
 
電腦視力綜合
 
現象:電腦對人的視力影響不可小視。據了解,最近美國視力研究協會對電腦操作人員作了一次調查,結果高達75%的人視力下降,患有程度不等的“電腦視力綜合徵”,表現為4個方面:1.臨時性近視。使用電腦幾分鐘或幾小時後,看遠處物體模糊不清。2.眼疲勞。操作電腦期間,感覺眼皮、額頭部位疼痛。3.看物體輪廓不清晰,有重影。有時轉移視線後,物體圖像還留在眼中。4.眼睛發乾或流淚。
 
對策:注意勞逸結合,操作電腦一段時間後應休息片刻;大約每隔15分鐘就應抬起眼睛,向遠處眺望2分鐘。
 

電腦狂暴症
 
現象:一些人長期使用電腦,對電腦產生了依賴性,一旦電腦出現故障而不能使用,就會沮喪、焦慮,患上“電腦狂暴症”。表現為“向電腦或他人發泄無名怒火;沮喪時可以憤怒地拔掉電源插頭,有的人甚至將鍵盤往窗外扔;嚴重者可出現暴力行為,毀物傷人。對此,有關人士認為:人失去了對電腦的主宰能力,下意識地被習慣性的電腦影響所控制,這是導致“電腦狂暴症”的深層次原因。
 
對策:首先要有一副健康的心態,在自己心態變化時,應善於自我調節,使之趨於正常。其次,學會多樣化的工作方法,減少對電腦的依賴。其三,正確對待電腦出現的問題,電腦是一種機器,出故障乃正常之事,出了故障予以檢修就是,不必煩惱。其四,使用電腦者若出現狂暴傾向,應及時看心理醫生,不要諱疾忌醫。
 

電腦低頭綜合症
 
現象:這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人最易患的一種“職業病”,由操作電腦的姿勢所造成。主要癥狀有:出汗,頸部和頸肩部酸痛,肩胛間區、肩部和上臂呈現間歇性麻木感。
 
對策:電腦的擺放高度要適度;工作半小時可進行10∼20次抬頭、伸頸和擴胸練習;晨起做俯臥撐20次,晚睡前做挺腹運動10∼15次;伏案半小時可到室外散步,或抬頭望天;睡覺用低枕,保持頭頸基本處在直立位置。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T族人消除電腦病保持健康之寶典
http://www.shiliaoyaoshan.com/htop/2006/4-27/15065180387.html
 
 
1、電磁輻射之害
癥狀:顯示器熱度過高,在工作時就會有相當多的電磁輻射,它會使空氣發生電離作用,不斷產生正電荷(正離子),並不斷與空氣中的負離子中和,導致負離子的含量幾乎為零,長期處於正離子過多的環境中,使人失眠、免疫力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等。
寶典:仔細地打掃辦公環境;多喝茶;不要把自己顯示器的後面對著同事的後腦或者身體的側面;常喝綠茶;勤洗臉;在電腦桌下擺放一盆植物或水,可以吸收電腦所發出的電磁波;盡量使用液晶顯示器。

2、長期處在灰塵場
癥狀:皮膚過敏。處於開機狀態的顯示器周圍會形成一個靜電場,它差不多會把整個房間的空氣中懸浮的灰塵吸入自己的場中,從而使得面部皮膚受到刺激,會出現過敏起疹等現象。
寶典:不要在電腦周圍擺放堆積如山的紙和文件;電腦桌表面用濕布蘸著抗靜電劑擦拭;經常開窗通風;在電腦桌上擺放一盆仙人掌,因為仙人掌的針刺能夠吸收灰塵;經常清潔鍵盤,使用鍵盤時及使用後應先洗手再進食,不使用時用布將鍵盤遮蓋。
 
3、乾眼症與電腦眼病
癥狀:雖然肉眼無法看出來,但事實上顯示器上的畫面是一直在閃爍的。看顯示器時,我們往往會長時間地盯著某一個點,很少眨眼,因此眼肌容易疲勞,眼黏膜發乾,眼睛發紅、發炎、疼痛。在電腦前不間斷工作4小時後,幾乎所有人的眼睛都會出現酸痛和沙眼的感覺。
寶典:距顯示器需要70釐米以上;把亮度調整到不使眼疲勞的程度;避免室內的光線直接照射在屏幕上而產生干擾光線;使用電腦時滴一些與我們眼淚成分相同的眼藥水;眼睛疲勞時,用以淡紅茶水煮過的濕巾敷幾分鐘眼睛,會很快消除充血和疲勞。在熒光屏前工作時間過長,視網膜上的視紫紅質會被消耗掉,而視紫紅質主要由維生素A合成。因此應多吃些胡蘿蔔、白菜、豆芽、豆腐、紅棗、橘子以及牛奶、雞蛋、動物肝臟、瘦肉等食物,以補充人體內維生素A和蛋白質
 
4、恐怖鼠標手
癥狀:長期使用電腦鍵盤和鼠標,可能與一種稱為腕關節綜合徵的疾病掛上鉤,出現食指或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無力感,發展下去可能導致神經受損,進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縮。女性發生“鼠標手”比男性多,這是因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部正中神經容易受到壓迫。
寶典:避免上肢長時間處於固定、機械而頻繁活動的工作狀態下;電腦桌上的鍵盤和鼠標的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使用鼠標時,手臂不要懸空,以減輕手腕的壓力,移動鼠標時不要用腕力而盡量靠臂力做,減少手腕受力;鼠標最好選用弧度大、接觸面寬的,有助力的分散。
 
5、腦功能減弱
癥狀:隨著個人電腦日益普及,人們正越來越多地受到記憶力減退的困擾,主要原因是他們對電腦的依賴過強,從而使得自己的腦功能反而減弱。
寶典:保證充足的睡眠;靜想練習。最好每天能有20-30分鐘時間靜想生活中輕鬆美好的事情,聆聽自己呼吸的節律,讓情緒盡量放鬆;學習使用五筆輸入法,不要總是使用智能拼音的聯想輸入法;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結構,多食用健腦食品。
 
6、頸肩腕綜合症
癥狀:如果使用電腦時高高地架著胳膊,低著頭,並且在桌子下艱難地蹺著二郎腿,那麼,工作一小時你就會感到腰背酸痛,脖子和肩膀麻木,手臂也不靈活。這樣的坐姿保持一年至一年半,你就可以獲得雙下巴、頸椎關節僵硬。
寶典:上半身應保持頸部直立,使頭部獲得支撐,兩肩自然下垂;須選擇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桌椅,使用專用的電腦椅;使用電腦每隔一小時應休息5至10分鐘,做柔軟操或局部按摩;眼睛與顯示器保持恰當距離。眼睛與電腦顯示器形成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的角度,這樣可使頸部肌肉得到放鬆。
 
7、電腦憂鬱症
癥狀:長時間的電腦操作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不習慣與人達成妥協和諒解,喪失自信,身心疲憊,以致工作難以展開。
寶典:做好自我心理調整,及時糾正思維方式;積極處理好人際關係,尤其與同事的關係。
 
8、電腦躁狂症
癥狀:由於對電腦過度依賴,所以當電腦出現故障後,會精神緊張,情緒煩躁、不安,甚至有對電腦“動武”的傾向,如通過用力敲打鍵盤、鼠標,大罵電腦,摔砸電腦等方式發泄怒火,有的還將不滿情緒發泄在家人或同事身上。
寶典:一旦電腦出現故障,立即找專業人士來維修,避免獨自坐在電腦桌前,應當盡快轉移視線和注意力,放鬆心情;隨時保存工作文檔,用移動硬盤將資料備份,一旦電腦出現問題,不會受到太大損失,情緒不至於驟然失控;不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隔一段時間走開喝杯茶、咖啡或活動一下。
 
9、中樞神經失調
癥狀:發病率為70%,長時間在密閉環境中操作電腦,電腦發出的微波引起中樞神經失調,連續多日長時間操作電腦後發病癥狀:頭痛、頭暈、失眠、厭食、噁心,以及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健忘、容易被激怒、常感疲憊等。
寶典:保證電腦桌附近采光充足、通風良好;每在電腦前工作1小時就走開休息10分鐘;操作電腦期間多喝水。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不得不承認,電腦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讓遊戲更充滿激情,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導致我們視力受到損害、關節損傷,受到輻射,遭到噪聲的折磨。不要說我危言聳聽,令人煩惱的電腦病已經開始威脅到大家的健康了。
 
視力損害
 
視力下降是長時間連續使用電腦的最常見現象。許多年輕的電腦使用者不注意對自己的約束,眼睛長時間盯著屏幕,這很容易造成眼部血液循環減慢,眼球就會感覺到乾澀。如果每次對著屏幕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對眼睛的傷害極大。長此以往就會患有“計算機視覺綜合症”。
 
為了將顯示器對我們眼睛的損害降到最低,首先要做的是在購置電腦時一定要選好一點的顯示器。現在最常用的是15/17英寸顯示器,有許多名牌大廠顯示器的屏幕都有超黑、防眩塗層,可以有效地保護眼睛。還有就是在選擇顯示器時要看清顯示器所支持的認證標準,尤其是後文提到的。
 
在購買了一台具有良好認證標準的顯示器後,還應該去設置顯示器的刷新率,因為只有顯示器的刷新率超過70hz時,人眼才不會感到屏幕閃爍,最好選用85hz的刷新率為宜。如果在windows系統中未能正確識別出您的顯示器型號,您還應該為您的顯示器設置合適的驅動程序,此時才可以正確設置顯示器的刷新頻率。使用中要注意讓顯示器略低於您眼睛的平行線,不要長時間抬頭或低頭面對顯示器。眼睛距離顯示器要有足夠的距離。最好是使用電腦一小時就休息幾分鐘,離開電腦。您應該記住“生命在於運動”,隔一段時間做一下活動就挺好,即使每次休息時間短些也不要緊。如果實在需要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那麼您需要間斷地到陽台看一看遠處,活動一下眼睛,或者點一些眼藥水(請遵醫囑),暫時減輕眼睛長時間工作所帶來的疲勞。
 

關節損傷
 
長期從事打字工作或是電腦製圖的辦公人員可能會常常覺得自己的手腕處、手指關節上不時的會隱隱作痛。其實您的手腕已經受了傷,嚴重的話可能會患上“腕管綜合症”。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當您完成打字工作後伸直您的左手五指,若指尖有抖動的感覺,那麼就可以“恭喜”您已經有了此綜合症的前兆了。還有您的背部時常有些麻木,這些就是打字員常見的職業病。針對這方面我們採用的防護辦法有如下幾個:
 
  1、使用人體工學鍵盤及人體工學鼠標。
        現在有許多按新標準設計的鍵盤,如microsoft,acer等自然鍵盤就是為了這些問題而設計出來的(價錢比普通鍵盤貴2∼3 倍)。同樣,人體工學鼠標對於一個長期從事電腦繪圖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另外您也可以嘗試一下用左手使用鼠標進行工作。這樣一旦用熟之後可以為右手分擔不少的工作量呢。
 
  2、長時間打字後要進行一下手部按摩活動。
        例如可以將手指用力向手背的方向扳,這樣可以緩和打字時手指向下的固定姿態所造成的短暫手指脈絡麻木,長期的手指脈絡麻木可能會造成多種指關節疾病。
 
  3、為防止脊柱的變形與駝背,您應該有良好的坐姿。
     如果您時常無法自控,那麼建議您使用一些可以輔助您校正坐姿的電腦桌椅,使之調節好合適的高度,這些桌椅給予電腦很合理的擺放位置,並能使您舒適地身處其中。
 

輻射
 
雖然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電腦放出的輻射對人體健康到底有多大影響,但其存在電磁污染已是不爭的事實。電腦機箱中的各種配件以及外部設備,諸如ups、打印機、掃描儀等在工作時,在向外界發射無線電波,而您就身處這些電磁污染之中,這些電磁場有可能導致白血病發生率的升高。為減少輻射,您應該讓您的辦公室保持通風乾爽,這樣能使那些有害物質盡快排出。同時在電腦桌下放一盆水或是放一盆花草也有助於減少輻射。另外用完電腦後應該去洗把臉,能防止輻射波對皮膚的刺激。
 

噪聲
 
噪聲對於我們來說是另一種折磨,它可能引起多種神經併發症。我在辦公時最怕聽到針式打印機的吱吱聲,覺得這比打雷還可怕,我的牙齒一下子就會癢癢的。所以最好使用無噪音的非擊打式打印機(其實也是有噪聲的,但在易於我們接受的範圍之內),這樣可以減少噪聲對我們聽覺神經的不良刺激。
 

結語
 
健康無價,良好的習慣以及精良的配置會使電腦使用者的健康受損性降到最低。但是無論怎樣,電腦對我們的健康都是有傷害的。因此為了保重你的身體,請廣大遊戲迷、工作狂暫時離開電腦,去看看窗外美好的風景,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衷心祝願廣大讀者人人都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去享受美好的人生。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文是一個自由職業者,習慣了寫文章或者做設計都用電腦的她,在一次給朋友留聯繫方式的時候,手裡拿著筆,卻怎麼也寫不出來一個字。
 
正準備出國的思雲也正在為此而鬱悶:平時做題用慣了電腦,那天去輔導班做題,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下意識的把筆尖放到該單詞的下方,很長時間,直到別的同學問她,在幹什麼,她才意識到自己手中拿的不是鼠標,那個單詞的釋義也不會出現在它的下方。
 
一位朋友的手提電腦出了故障,就像自己的孩子患了重病一樣,抱著電腦到處檢修,沒有電腦的日子該怎樣過,這是他們最不敢想象的。他們就是最典型的電腦依賴症患者。其實電腦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這些,有的人離開了電腦,就沒有思路了,大腦裡一片空白,自己也不知到底該做什麼。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白領辦公都不能離開網絡,來自CNNIC在2003年1月發布的數據表明,中國用戶平均每周的上網時間達到9.8小時,而根據eMarketer2003年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用戶平均每周的上網時間為7.6小時,通過對兩組數據比較發現,中國用戶的上網時間高於美國用戶29%,已經邁入了世界前列。
 
相比較而言,網絡則有了更多的誘惑,幾乎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可以方便地傳遞信息,更快捷的得到資訊,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還可以給人提供各種和現實生活中不同的生存方式,似乎向人們打開了通向另一個快樂世界的大門。一般網民的上網行為主要有查詢信息、溝通、使用基礎服務(如電子郵件)、娛樂、工作等,這些行為長期發展,就會使他們不知不覺的產生對互聯網的依賴,上網的時候常常會無意識的打開許多頁面,卻從來不仔細看,在明明知道沒有新郵件的情況下,郵箱也是刷新了一次又一次。在等待頁面打開或者聊天對象回覆的時候,就會很煩躁不安。
 

判斷網絡依賴徵的10條標準:
 
1.下網後總念念不忘網事;
2.總嫌上網的時間太少;
3.無法控制用網;
4.一旦減少用網時間就會焦躁不安;
5.一上網就能消散種種不愉快;
6.上網比工作或其他的事更重要;
7.為上網寧願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和工作;
8.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
9.對親友上司掩蓋頻頻上網的行為;
10.下網後有疏離、失落感。
 

上述10種情況,一年間只要有過4種以上,便可判斷患了網絡依賴症。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覺減肥法是經醫學證據表明的一種有效減肥方法,主要是通過睡眠時間和睡眠的質量來影響荷爾蒙的分泌來分解脂肪,使其燃燒,促進新陳代謝消除浮腫、刺激生長激素,以指導身體把脂肪轉化為能量,使那些愛睡覺卻不節食的瘦MM常保窈窕的秘訣所在。
 
一、睡覺中身體釋放“瘦體素”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學會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在睡眠時,體內會釋放出一種名為“瘦體素”的化學物質,該物質能提示人們已吃飽,借以控制脂肪量。專家同時指出,睡眠不足可能影響白天幫助消耗熱量的荷爾蒙的分泌,睡眠不足會影響“瘦體素”分泌,由此不難看出睡覺減肥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減肥方法。
 
人體內有一種生長激素,簡稱HGH,它是人體自選分泌的一種天然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骨骼及肌肉生長,同時亦可加速體內脂肪的燃燒。HGH只在夜間睡眠時分泌,尤其是大約入睡90分鐘以後的“逆睡眠”時分泌量最旺盛。我們平日所攝取的熱量遠超出我們身體所消耗的熱量,多出的營養素日積月累,形成脂肪贅肉,如果身體本身的基礎代謝率又低,熱量無法適時消耗,就很容易造成肥胖的惡性循環。而事實上熱量的燃燒與各組織的生長,70%以上都是在靜息的狀態中進行的,尤其是在睡眠中進行。
 

二、睡眠不足是減肥最大的敵人
 
睡眠時間和體重呈現正相關,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這種正相關關係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消退。被剝奪睡眠,將減少了18%的瘦素分泌,增加了28%的生長素分泌,進而增加饑餓感和食欲。
 
 1、睡眠不足,你的脂肪儲存會增多。當你進入深睡眠後,你的大腦就會釋放很多生長激素,這種激素會指示你的身體分解脂肪、釋放能量。但如果你吸收了多余的卡路裏,同時又缺乏深度睡眠,那麼你就缺乏足夠的生長激素來分解這些脂肪。于是,你的身體就會走這樣一條捷徑,把多余的脂肪堆在你的臀部、大腿處和腹部。
 2、睡眠不足,你的體能會降低。睡眠不足會導致你精力不足,讓你更不想動。
 

三、每天睡足7.5小時,降低發胖風險
 
25-30歲女人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小時40分鐘,其中更有約30%的女人睡眠時間長期不足6小時,她們發胖的程度也比其他人高30%。
 
專家的建議是,要想瘦身,每天一定要保證至少睡足7.5小時。如果周末比平時晚睡了一兩個小時,第二天就晚一兩個小時起床。不過,有的女人每天可能需要9個小時的睡眠。如果你已經睡夠7.5小時,第二天的鬧鐘仍然無法把你叫醒,這說明你需要更多的睡眠。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需的正常睡眠長度,如果睡眠時間少于這個長度,哪怕僅僅少了1個小時,也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失調。
 
但是,也並不是睡得越多瘦身效果就越好,你需要的是最適合自己的睡眠長度。為了找到這個長度,你可以試一試比平時提早15分鐘上床,直到你發現自己的理想睡眠量為止,當然這可能得花上你一個星期的試驗時間,但很值得一試。
 

四、如何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睡眠
 
現在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確定你需要多少睡眠,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
 
 1、留出一兩個星期專注于這個睡眠的測試,不要讓這一兩周裏出現意外打斷測試;
 2、選擇一個你通常入睡的時間,並且堅持在這個時間入睡;
 3、早上睡到自然醒,不要定鬧鐘;
 4、幾天後,你以前欠的覺就還掉了,這個時候繼續保持你通常入睡的時間,在計算到你第二天自然醒的時間差就很接近你實際需要的睡眠時間了。
 
知道了自己需要的時間,你就可以按照通常入睡的時間和你需要的時間進行睡眠。
 

五、提高睡眠質量,讓“瘦體素”充分發揮作用
 
每個人生活的環境、身體質素、性格或職業等因素都大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一樣的睡眠類型。這些類型的形成,大部份都是生活習慣和工作安排漸漸地培養起來的。雖然從上面一段我們已經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睡眠,但是在減肥的時候還有一些你需要注意的地方:
 
 1、睡前1小時喝1杯牛奶有助于安神和提高睡眠質量,注意牛奶溫熱即可。
 2、不要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以免影響床上習慣,努力做到只在床上睡覺。
 3、盡量在晚間11點前睡覺,這樣可以幫助身體排毒。
 4、盡量在7點前起床,這樣有利于排出宿便,減低小“腹”婆風險。
 5、可以午睡,但是不要超過30分鐘,否則可能帶來頭疼等問題。
 6、建立一套睡前活動模式,可以是摟抱、也可以是閱讀,還可以是一個熱水澡、10分鐘的瑜伽等等。
          睡前活動可以在睡前45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開始進行。
          一段時間後,你的身體就會對這些特別的活動產生反應,逐漸放鬆下來,進入待睡眠狀態。
 7、調整喝咖啡和喝酒的習慣。試著一步步來,先將你的咖啡量減半。
          酒精可能一開始讓你昏昏欲睡,但卻會影響你的深度睡眠,一旦酒精的催眠功能發揮完畢,你甚至可能半夜醒過來,
          嚴重妨礙身體休息。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