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你自己

觀察者所覺察到的意象不只是一個而已,他可以創造出上千個意象,那麼觀察者和那些意象又有什麼根本的差別?他本身不也是另一個意象嗎?他老想在自己身上加點什麼,又減點什麼,他是一個在外界壓力及內心催迫之下,不斷衡量、比較、判斷、修正而變化無常的生命,他活在自己的知識、影響以及不斷衡量比較的意識領域中。

如果你同時注視著這個觀察者(也就是你自己),你會認出他不過是一堆記憶、經驗、事件、影響、傳統和各種痛苦的組合,所有這些都是屬於過去的。

 

因此,觀察者既是過去,也是現在,而明天在他的期待之下也成了他的一部分。他一半是活的,一半是死的,他就是在這種半死半活的狀態下去觀察一切的。你這個觀察者,就是從這種時間的限制中去觀察恐懼、嫉妒、爭戰和家庭,(你竟然稱這個醜陋封閉的東西為「家」?)然後想在這種情況下,解決生活所帶來的挑戰。你總是用舊有的那套來詮釋新的事物,難怪你會永遠陷入衝突而無法自拔。

  

>>你竟然稱這個醜陋封閉的東西為「家」?

 

有意思。

 

家,不就是家嗎?

就算它是亂七八糟的猪窩,就算它再如何不平靜。

 

這些哲學家,對「家」的定義,似乎與世俗不同。

真正的「家」,要能讓人心身靈舒暢,啟迪思想,讓人具有反思&跳脫舊窠臼的能力,讓人進步。

 

好像也是。。。

 

那麼,對於那些不愛回家的人,或許是因為家沒有上述這種感覺,不具備充電的能力,所以本能驅使他們逃離那個環境?

  

〈我喵了就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