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公司前途無量,卻也無解。。。

Professional Service,令人又愛又恨。

要讓企業死的不明不白,甘願花大錢擺平的,唯有Professional Service。

〈我喵了就算〉



「轉型」與「專業」一樣沒有答案

「Professional Service」是21世界的主流
IT產業無論大型、中型、微型公司或到個人,想「轉型」就必須先從瞭解「Professional Service」 深入瞭解。「轉型」就如另外一篇文章所說「IBM經驗:讓事情變簡單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現在啟步還不遲。尤其是大中型軟體公司,不應只專注在技術領域,多看看其他同業或產業的變化。光靠創業期的原班人馬思維,「轉型」成功率低。許多軟體公司都擁有優秀的技術人才,但在開發產品時,又怕被 Copy,寫了一堆保護程式,搞到產品出來時,安裝困難重重,甚至於都需要原廠人員去安裝,造成費用高漲,阻礙了推展的速度。再好的功能產品也難以推廣。21世紀非學不可的「專業分工」態度。

標準化與專業分工
專業軟體公司想轉型成功就必須做好標準化與專業分工的準備。產品夠標準,適用率高,市場自然就廣。無標準化產品就無法透過像認證方式,讓更多人或經銷夥伴來學習並執行專業分工業務。在資訊開放的世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在短期內就可能被複製,公司必須強迫轉移提昇價值鏈和完全地重新考慮他們的商業模式。

轉型失敗的主因在無法跳脫傳統的業務包袱
創業維艱,守業更難。企業的生命週期依每一行業各有所不同時期,軟體業只要有技術,1~10人馬上就可以開一間公司,開公司容易,所以軟體公司多,失敗的也多,激烈競爭更不用說了。但不知不覺間,人數達到 30人以上就得思考轉型的問題,而不是在遇到瓶頸時才開始思考轉型。轉型要在賺飽思淫樂中,就要開始啟動轉型行動。
在台灣,不是許多企業都後來居上躍居世界排行榜,之前也默默無聞經營了十幾年,有一天突然被媒體披露,告知你是第一名,這才是台灣中小企業精神的本色。但經營者私下到底付出多少勞累血汗,長期觀察市場變化,預測未來走向,一次再一次的歷練自己的判斷力,建立起掌握趨勢能力,調整轉型策略,堅持信念,勇往直前,時機一到自然水到渠成。外人所看的也是成名之後的經營面貌。
台灣的軟體公司約從1985年開始逐年增多,至1995年這一段期間其實收益都還不錯,1996年至1999年電子商務也吸金不少,Y2K後,ERP 被大型企業接受,軟體公司的風光不再。藉由高科技產業升級許多IT公司也上了市。可惜未掌握到「Professional Service」潮流,沉迷於過去專案豐厚的獲利模式,未朝向「標準化與專業分工」發展,轉型失敗。

唯有整合者才能創新
大前研一「唯有整合者,才能成為解答者」,話只說對一半。整合與被整合之間的默契是最主要的關鍵。以國內上百家的ERP業者,如經營者之間能以「Professional Service」為基礎,客觀角度相互交流、學習,相信會有突破目前獲利遲滯現象。轉型除了利益考量外,經營者專業分工的素養及團隊之間的默契也是成敗的主要因素。
對國內專業軟體公司經營者的建議,有時間不妨上 IBM 網站看2007年的年報,看看這幾年轉型的結果,將會發現 IBM 已經跳脫硬體銷售為主的獲利公司,服務與產品已經超過硬體營收,且正往收益最佳的「產品銷售」業務前進。



http://blog.udn.com/johnlins/17580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