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教,但要你懂的財務知識》看懂老闆根據什麼數字做決策,你無往不利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7363
 

財務是什麼?財務是剛進公司的時候,老闆不講,也不認為你該知道的數字;財務是當你夠資深以後,公司不教,卻認為你該知道這些「常識」......
 
本週「名人讀書會」推薦大是文化出版的《公司不教,但要你懂的財務知識》,讓你看穿老闆為什麼這麼做?他心裡在想什麼?懂這些財務,讓你成為不同層次的工作者!
 
突然有一天,公司就要你知道這些事情,但是從沒人教-
為什麼公司報表顯示明明一直賺錢,戶頭裡面卻沒錢?
有些產品還能賣,老闆卻決定不再生產,何故?
老闆清倉大賤賣,經理為什麼百般抗拒?
新買的機器,老闆希望三年把折舊攤提完畢,經理卻希望五年,何故?
老闆說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欄,表示公司現在值這麼多錢。(錯了!)
做了十幾年股票,β值是什麼也不知道!β小的才值得投資,對嗎?
老闆缺錢,找人入股和向人借錢,哪種狀況你得擔心?
現在分紅你可以拿到100萬,一年後再分,可以拿110萬,你選哪個?
新項目是否值得投資,老闆要我算算「淨現值」,這是什麼?
這專案的投資報酬率明明高於銀行借款利率,為什麼主管卻臭罵我一頓?
 
不懂會計就不能懂財務?沒這回事。
 
這又是一本教你看懂財務報表的書?不是。財報的重點,你一定要知道的只有幾項。損益表的哪個數字「最真」、資產負債表的哪些數字「最假」,真相躲在現金流量表的什麼地方,讓曾經參與日產汽車重整、與傳奇執行長戈恩共事過的作者指點你。

員工、主管,往往不明白老闆為何這麼做,為何對某些數字特別有感覺;至於經營者,雖然說應該以簡馭繁,但是考慮不夠周延則會對公司長遠帶來不好影響。有時候,你甚至不需要看到公司財務報表,光憑公司的運作方式、對於錢的處理態度,就能相當準確的推理出老闆的想法。
 
真的賺錢?為何老闆想的不一樣
 
各位聽到財務一詞時,聯想到什麼呢?
 
缺乏財務相關知識的讀者,回答最多的答案是「資金調度」,原因可能是信用貸款機構多半採用「○○財務公司」的名稱。字典《廣辭苑》對財務一詞的解釋中,也有提到「資金調度」,而且資金調度確實是財務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對財務知識有些許了解的讀者,可能會回答財務=資金運用。這也是正確的答案。
 
但財務並不只是資金的調度和運用而已。我們只要回過頭來談談與財務息息相關的事業活動,即可從中找到答案。
 
企業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事業活動——沒有人會否認這一點。那麼,事業活動指的是什麼?只要深入思考,就會知道事業活動意指「企業去投資某標的」。舉例而言,當企業要生產商品時,就必須購買原料、工廠以及機械設備—也就是在這些東西上面做投資,於是產生資金需求。
 
因此我們說,當企業進行事業活動時,就必須把錢花在某個標的上(做投資)。決定投資策略,就是財務必須衡量處理的主要課題之一。
 
決定投資標的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要投資多少金額;決定了投資金額後,接下來又會產生要以何種形式調度資金的問題。
 
談到這裡,請讀者回想一下資產負債表右側的科目——股東權益‧負債。在調度資金上,是要利用負債還是股東權益的形式?換句話說,是要向銀行借款還是用發行新股的方式,從股市增資?所以說,決定調度資金的策略,也是財務要衡量處理的一個課題。
 
接著,把調度而來的資金投資在事業活動上,妥善運用,之後如果產生獲利,就把獲利回報給提供資金的投資人。投資人有兩種,這點前面已經提過,分別為股東和債權人。
 
然而,運用資金得到的獲利,並不需要全部還給投資人,也可以選擇「不償還」。當然,債權人的利息是一定要歸還的。但是對於來自股東的資金就可以選擇不償還,然後把獲利再度拿去投資。上述決定股利或紅利分配的策略,正是財務需要酙酌處理的一大課題。
 
總而言之,財務就是決定投資標的(投資決策)、決定投資所需資金的調度策略(資金調度),以及決定獲利的分配方式 (股利分配策略)。
 

為何帳面獲利,公司倒閉?
 
財務三大決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最大的企業價值。相信讀者也經常看到企業價值的說法,然而企業價值到底指的是對誰而言的價值,很遺憾,業界幾乎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討論。
 
在財務上,企業價值意指「對投資人而言的企業價值」。我要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投資人分成股東和債權人。企業經營者每天都要不斷思考,怎麼做才能為投資人創造出最大的企業價值,然後做出最後決策。但這不表示企業經營者就可以只朝股東及債權人有利的方向經營事業;企業經營者得為前述投資人以及其他利害關係者,做出最適當的利益分配,才能讓企業永續經營。
 
本書開頭就曾經說過,會計與財務有不同的處理標的,各位讀者還記得嗎?是的,分別是獲利與現金。前面只是大略提及兩者的差異,接下來我將做更詳細的說明。
 
以往的企業,過於重視會計上的獲利,所以經營者只關注銷售額提升了多少、獲利增加了多少。雖然這種傾向現在已經沒那麼嚴重,然而思想依然根深柢固。舉例而言,現在一般人如果聽到某企業「連續╳╳年營收、獲利皆正成長」,一定會想:「那家企業真是不簡單」。但事實
 
並非如此,這種公司還是有可能週轉不靈,或者虛盈實虧。
 
那麼,獲利和現金到底有何不同?雖然我在第一章的開頭就曾經說明過了,這裡還是再重複一次。
 
首先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假設你必須賣掉一台價值兩百萬日圓的汽車,才能達成本月的銷售目標,而你有一位客戶似乎願意購買,只是因為汽車屬於高單價商品,難以下定決心。因此你向那位客戶拜託:「╳先生,貨款三年後支付即可,請你現在買下這台汽車吧。」於是客戶回答:「這樣啊,三年後再付款就可以了?那我就買吧。」購車契約於是成立,你因此而得到兩百萬日圓的業績,達到銷售目標,真是可喜可賀。
 
但是,這樣的結果真的可喜可賀嗎?
 
假設銷售汽車所需的製造成本和人事費用,總計為150萬日圓。在會計上計提銷售額的同時,也必須一併計提相關費用,於是賣出一部汽車所得到的獲利等於200萬的銷售額減掉150萬的成本,也就是獲得50萬日圓的獲利。
 
那麼,企業口袋裡的現金剩下多少呢?答案竟然是一毛都不剩,不僅不剩,還因為造車的成本得先支出,反而變成負的150萬日圓。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立即面臨資金周轉困境,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就會發生所謂的「黑字倒閉」。
 
上述所舉的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我想要說的是,如果過於重視會計面的獲利,就會陷入上述的黑字倒閉陷阱中。
 
緊抱現金、大舉投資,都不對
 
然而,近年來這種重視會計獲利的經營方式,以及只重視會計獲利導致的會計侷限性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於會計操作手法導致簿記價值與實際價值出現落差,會計數字與公司實際狀況不符。所謂簿記價值,是指計提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取得原價,不論是原料成本、或是庫存、或是應收帳款,由於這些品項的價值都是以購買時間點的價格直接認列,所以會和現在的價值出現落差。雖然世界潮流已經改用時價會計,但還不足以反應企業實際狀況(明明沒收到錢,卻「承認」這是筆收入),因此才有「真實狀況是超過會計所能處理的極限」的說法出現。
 
此外,前文也曾經提到過,每個國家採用的會記基準各不相同,又存在著經營者恣意操作的危險性。
 
如果說提升企業價值是企業經營的最大課題,則思考企業價值的根本,就應該知道會計所承認的獲利增加得再多也未必有實質意義,因為現金的流動,也就是現金流量,比會計獲利更值得重視。因此,現在大眾的焦點已經從會計轉向財務了。
 
我在第一章也曾經提到過,財務與會計採用的時間基準不同,所以企業經營者必須經常站在提升企業價值的觀點,去思考如何在現在及未來之間取得平衡,掌穩企業之舵。
 
如果只追求短期業績,只要現在避免做重大投資,盡可能保留手中現金,經營者就會覺得公司很有錢;但是如果追求的是長期業績,死抱著現金不投資就不可能創造企業價值,未來公司還是會變窮。然而,也不能因此做出過當的投資,孤注一擲將會給企業種下未來的禍源。
 
總而言之,相對於會計將焦點置於企業的過去,財務則將焦點置於企業的「現在至未來」。因此,財務的重要性愈來愈大。
 
油門與煞車,會計與財務
 
了解財務的重要性之後,接下來我將要說明財務的重要思考方向。接下來的內容請各位一定要反覆閱讀,以充分理解。
 
首先針對危機一詞加以說明。
 
對於危機一詞,一般人總有負面的印象。特別是在商界,一聽到「危機」,就讓人聯想到經營上可能發生了意外事件。以出版社為例,有可能是因名譽損害事件遭人要求幾百萬日圓的賠償,或者是創刊不久的雜誌因滯銷導致停刊。
 
然而,危機一詞只表達負面的意思嗎?事實上,我在美國的商學院念書的時候,曾經發生一件事,讓我對危機一詞有了一番不同的體認。
 
那是在財務課上發生的事。當時教授以幻燈片打出「危機」這個漢字,說:「中文的漢字『危機』二字,最能表現出Risk一詞的本質。」也就是說,Risk,同時表達危險和機會兩層意思。
 
特別是用在財務上的危機,既表示有危險,卻也表示有機會。也就是說,比起正面和負面兩種觀點,危機一詞表達的是將來不知會發生什麼的「不確定性」。
 
說到這裡,我想起以前擔任日產汽車風險管理人時所發生的事。
 
某次我和我的上司一同針對日產汽車公司的危機做出預測,並向執行長戈恩做簡報說明。然而執行長戈恩對我們製作的危機預測圖只瞥了一眼,說:「沒有危機的公司根本不存在!如果有,那一定是倒閉了的公司。」
 
執行長戈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認為過於重視風險評估,可能讓公司體制陷入官僚風氣。
 
事實上,經營者每天都要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做出決策判斷,所以在事業經營上,不能承擔風險,就得不到報酬。
 
然而,我的上司卻對執行長戈恩做出以下反駁:「風險管理並不是汽車的煞車器,而是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鎖死煞車)系統或安全氣囊之類的防護措施。」
 
我上司的意思是,風險管理就像是汽車的ABS系統,可以盡可能避免衝突,或者像是安全氣囊,一旦真的遇到衝突時,可以盡可能減少損害──這真是個讓人心領神會的隱喻。
 
我們實際處理業務的人,應該好好思考如何面對風險。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規避風險,而是如何創造與風險相符的實際報酬」。創造與風險相符,甚至更多的報酬,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事。(關於報酬,後文將再仔細說明,在此請讀者先把它定義為「投資標的衍生物」)。
 
因此,我們不能只把目光焦點放在報酬上,而是要去思考為了得到應有的報酬,可以承擔什麼樣的風險,並找到兩者間的平衡點,才是企業經營的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