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

 

我們對於重新分配所得的稅制應該做何感想?
問問父母親會不會讓子女「重新分配」別人小孩的玩具就知道。
面對鄰居太有錢的抱怨,我們該如何回答?
問問父母親如何處理小孩抱怨別人的蛋糕太大塊就知道。

本書作者藍思博堅稱,公平對於小孩和大人都應該有相同的意義。在他寶貝女兒凱莉的協助之下,他把為人父母的智慧拿來和經濟學者的智慧相比較,而不一面倒地只讚揚經濟學者。在全書論述中,藍思博談到公平、容忍、道德和正義等基本議題,它們無論在遊戲場還是市場上都一樣重要;同時,藍思博也發揮他一貫的敏銳機智和挑戰性邏輯,不時停下來思考經濟理論、育兒哲學、家庭價值本質,以及如何善用人生等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

利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來說明自由貿易和移民、累進稅制、最低工資、種族歧視,以及金錢角色等經濟議題。
充分論述累進稅制之正反意見,並使用小朋友在遊戲場上的啟示來思考該稅制。 
書中說明為什麼生小孩是好事,而且根據經濟理論,我們小孩生得還不夠多。
思索權威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偏見的影響,以及讀詩給小孩聽的重要性。

現代人多半忘卻了憂鬱的科學中還有人性的一面,這本生動有趣的書能夠讓讀者重拾求知的喜悅。

經濟學能夠教你的,就是思考
林博華

「這公平嗎?」是個大哉問。您如果有小孩,必然常常遇到孩子們抱怨:「這不公平!」放大到整個社會,「這不公平!」的呼聲也隨處可見。究竟該如何面對這些疑問?不光是孩子們的,也可能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例如看到同事獲得了名不符實的升遷,或者,全球化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工作機會的消失……。

這本書《公平賽局》用一種相當有創意(有創意得令人想要流淚,不過是理性的眼淚),也是一種back to basic的方式,來談論跟你我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作者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的寫作設定,是以他身為經濟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個女孩的父親,他要如何跟女兒解釋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經濟學家的思考躍然紙上,就在你眼前;你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經濟書,你將看到作者的思考過程,也會經歷大量的思考鍛鍊。

說這本書back to basic,是因為這社會上的問題,有很多是「教育」出了問題。在某個程度上,更好的「教育」有助於解決問題。當然不光指學校的教育,因為至少我們高中以下的教學,仍然有很濃厚的填鴨式、教條式的影子。填鴨教條式的教育,即使政治正確(例如提倡環保),也有待商榷,因為它用教條的強制方式,會破壞了孩子們討論、思考、發表意見的機會。身為成人的我們,該知道那是多麼珍貴的經驗。作者在書中會不斷提到這些觀念,例如第四章和第十四章。

比學校教育更有意義的,是思考教育。人生最常碰到的困難是什麼?是做選擇。這就是經濟學。你該賺錢還是去享樂?你該揮霍還是儲蓄?你該追尋完美的工作還是隨遇而安?而經濟學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沒有任何的單一解決方案可以解決這些抉擇的難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許多事情要視情況而定;對你好的,對你的鄰居未必就好。公平與否的問題就常常出現在這裡。而好的經濟學教師會告訴學生,經濟學是一門容忍、同情的科學,而且它可以教我們「用別人的眼光來看事情」,不光是關注自己想要的事物,也要透過他人的眼光,了解他人的痛苦或快樂(同情心,連亞當斯密也很強調這一點),同時也了解他人的動機和需求(如果你想要致富,你會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這本書提到了一些困難問題,例如:「我們是不是該增加社會福利預算」和「社會福利要做到什麼水準才可以」這兩個問題。究竟哪一個問題有助於解決我們的社會福利(或貧富不均)問題?哪一個問題比較有意義?書中也提到,對於「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這兩種政策方向,如何討論其公平與否?書中都不給予教條式的答案,而以更思辯的態度來思考。這正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理性思維,尤其當前社會對於保護主義(設定對大陸投資上限四○%)或自由貿易(開放投資)的意見呈現兩極化的時候,更應該理性思考。這本書就做了很好的示範。

經濟學是一帖苦藥,良藥苦口,不過也是很甘醇甜美的,不妨看看第十三章〈多子多孫多福氣〉,你相信人口越多經濟會越繁榮,而且人們會更幸福嗎?還有,你該再生一個孩子嗎?為什麼許多人對這件事非常猶豫?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人口的問題,以及新生命的意義。

從每一個面向來看,書中提到的「公平」、「公正」、「責任」等等觀念的思考,就是最佳的公民教育。言下之意就是: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成功、有自信,同時也不會希望他去搶別的小孩的玩具,希望他正直、成熟,能夠了解這世界所發生的事,去思考、做抉擇,除了自己的福利,也關心其他人的福利。我們現在也該開始學習這些事。

最後一點,在第二十章〈給經濟學家女兒的忠告〉裡,作者說:「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回到原點,也沒有關係。」生命值得一活,有一種書會讓人覺得活著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這本書就是了。

(本文作者為經濟新潮社總編輯)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熊秉元

艾羅是廿世紀公認最重要的經濟學者之一。以他為名的定理(艾羅迪布定理)是研究生必讀的經濟理論。他於一九七二年得到諾貝爾經濟獎,實至名歸。

艾羅得獎之後,並沒有放慢腳步;而且,他思索的問題,不再是狹隘的經濟議題。一九九六年,他率領一個小組,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大問題。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大量使用石油等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氣,造成地球的大氣層逐漸變化。地面溫度緩慢上升,日積月累、世代延續以後,對未來子孫將有深遠的影響。艾羅面對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決定適當的社會折現率。

對一般人而言,碰上折現率的機會不太多;不過,折現率其實就是利率的反面。如果年利率為一○%,今天存一萬元,明年的今天可以得到一萬一千元。因此,明年今天的一萬一千元,折現到今天,就是一萬元一般人常看到的,是中了樂透,每年領一千萬,可以領廿年。可是,如果現在一次領完,會得到比兩億少很多的一筆錢,就是折現的關係!

為了減少廢氣排放、疏散污染物質的分布等等措施,需要鉅額的投資,且效果無法立即彰顯,而是出現在遙遠的未來。可是,當時間拉長之後,折現率的高低,對公共政策就有重要的影響。譬如,折現率為一%,代表五十年之後的一元,現在僅值○?六一元;如果折現率是一○%,則現今的價值還不到○?○一元。在折現率前加上社會這兩個字,表示艾羅考慮的不只是個人、商業或市場上的成本效益;他思索的,是站在社會、人類、地球的立場,考量現在成本和未來利益時,要採取哪一個數值。

幾經斟酌之後,艾羅認為:參考歷史上經濟活動的報酬,把社會折現率訂為四%似乎差強人意。可是,以四%的折現率來算,五十年之後的一元,現在只值○?一四元;一百年之後的一元,現在則不到○?○○○一元。百年之後存亡絕續的大事,現在意義為零!所以,實際經濟活動展現的利率,一旦做為公共政策的參考座標,說服力立刻大為減弱。

市場指標無濟於事,艾羅於是轉而向道德哲學求援。他引述諸多哲學家的見解,認為在道德上,每個人必須視人如己。未來世世代代的子孫,其福祉和我們一樣重要。更何況,我們這一代的作為,會影響未來世代的福祉。可是,現在公共政策的取捨雖然和下一代子孫密切相關,但他們卻毫無發言權,無從爭取自己的權益。因此,我們只好訴諸道德理念,將心比心,把未來世代的福祉,看得和自己的福祉一樣重要隱含的社會折現率為○%,亦即五十年和一百年之後的一元,現在也值一元。

對艾羅而言,無論是由實際經濟活動或道德哲學,他希望能找到合情合理的社會折現率。言下之意是,若能找到這個合情合理的數字,公共政策就可以依此辦理,眾議僉同。然而,這種思維方式,雖然有啟發性,卻有明顯的缺失。首先,在實際經濟活動裡,即使是跨國大企業,在考量本身舉措時,了不起未雨綢繆二、三十年。有哪一個企業會想到一百年之後的景況,然後早為之計?同樣的道理,道德哲學的內涵,也是由人類的實際經驗而來。哲學家的生活經驗不過數十寒暑,對於橫跨數百年的問題,考慮再周到,最多也只是腦海裡的想像;想當然爾的成分多,讓證據來說話的成分少。因此,艾羅所探討氣候變遷的問題,確實重要;而其涉及社會折現率的問題,也確實無從迴避。然而,以經濟活動或道德哲學為參考座標,說服力似乎十分有限。問題重要,答案模糊。怎麼辦呢?

另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思維,剛好可以濟其窮。布坎南利用經濟分析的工具探討政治現象,首創公共選擇學派。

布坎南認為,在討論公共政策時,正反雙方往往針鋒相對,各有所據。這時候的重點所在,也許就不是希望能找到正確答案真理?,然後眾議僉同。當意見不同時,可以轉移重點,把注意的焦點,由結果轉移到過程上。

在探討某個公共政策的本質時,大家或許都抱持不同看法。然而,對於處理問題的過程或程序,卻容易產生交集。譬如,要不要繼續蓋核能廠,正反說詞都言之成理,僵持不下。

但如果採取公民投票的方式議決,卻可能化解爭議。得到任何結果,大家都心服口服。

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也可以作如是觀。社會折現率該是如何,聰明如艾羅者都未必言之成理;換種方式,不妨以過程或程序來處理。既然世界各國都覺得重要,或許可以成立一個國際性組織,專門負責協調和處理這個問題。這個國際性組織一旦成立,自然會有人員、設備,以及經費;而後,這個組織本身也就成為一個利益團體,會積極向各主要國家進行遊說。也就是說,不直接找最適的社會折現率,而是設計一套程序,讓這套程序來處理社會折現率的問題!

無論是艾羅或布坎南的思維,影響所及主要還是在學術界。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恐怕還需要先體會經濟分析的精髓和趣味。在這方面,藍思博的作品,早已經暢銷全世界,廣為人知,也備受好評。對於各種社會現象、日常生活裡的點點滴滴,藍思博以經濟分析的角度,拆解、分析、解讀、調侃,多管齊下。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他分析問題的過程!

  當更多的讀者接觸藍思博的作品,更多的中產階級接受經濟思維,在處理社會折現率和全球氣候變遷這類大問題時,或許就能有更理想的結果!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檢視我們的價值
張清溪

本來我寫的標題是:檢視你的價值。但想了想,自己的價值難道就不必檢視了嗎?

《公平賽局》多年前就有翻譯本在台發行。我那時就看過,甚至在教學中當作類似通識課程的教材(可惜那個譯本有太多錯誤)。現在再看,勾起不少回憶,但仍有許多嶄新的體驗。目前坊間有很多這種稱為「經普」(類似「科普」)的出版品,這本多年前的老經普,有什麼值得特別推薦的地方嗎?

有的。經濟學的強項,是它談「效率」。經濟學對「公平」這個議題談得較少,很多人避而不談,或者只能用艱澀的語言,作學究式的討論。這本書跟其他「經普」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原文書副標題就是:你的小孩可以教你的經濟學、價值與人生意義),討論「公平」的經濟思辯。

作者在這本書裡,當然也談到效率,但從書名「公平賽局」來看,就知道他的主軸是公平。為什麼經濟學很少談公平呢?因為它很難講。理由是公平常涉及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就像我們常說的「每人心裡有一把尺」,誰也不服誰。這樣主觀的東西,能談嗎?能用科學的方法談嗎?作者當然要說可以。而且他還不只談公平,他也談容忍、妒嫉這些東西。

是的,在這本書上,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字句:「經濟學是一門容忍的科學」(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tolerance)。怎麼會呢?經濟學不是「選擇」的科學(the science of choice)嗎?沒錯,但也是容忍的科學。而且是科學嘛,所以還要用理性的、客觀的、前後一致的推論。

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作者所說的容忍,是指我們要容忍別人與我們不同;因為人各有志,在人生道路上各有選擇。進一步來說,我們不能懲罰這種不同的選擇。例如,有人選擇努力工作賺錢,有人選擇享受輕鬆的人生。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對有錢人課徵高稅率來懲罰他的選擇啊!

這麼嚴肅的東西,又怎麼是從小孩那裡學到的呢?作者說,如果鄰居小孩有很多玩具,你不會教你的小孩去搶過來玩吧!既然如此,那你怎麼可以容許政府因為某人比較富有,就對他課徵高稅率呢?那與搶奪又有何差異呢?也就是說,你跟小孩講不出口的、不容許他做的,應該就是沒啥道理了;那你能不能從這裡學到你該如何做呢?

值得推薦的地方就在這裡。作者是用經濟學那種不帶感情的理性,去推論這些看似價值判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見仁見智」的事。在這種推理下,有些追求公平的作法,特別是政府法案,如前面談到的所得稅累進稅率,或強制雇用的反歧視法案等,實際上並不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這類涉及價值的課題,通常我們心裡都有定見(那把尺)。當一個人用超理性的推理,講到違反你心裡的定見、觀念、意識型態,或觸及到你的利益時,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如果你願意冷靜下來想一想,就像我在訂這篇推薦文的題目,想到自己的價值觀也需要檢視一下時,我們可能會打開一片天、發現另一個世界。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