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多了,自然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囉。
 
〈我喵了就算〉
 
 

向動物學三十六計

http://media.career.com.tw/college/college_main.asp?CA_NO=373p016&INO=122

 

萬物靜觀皆自得,動物為了求生,許多天生的行為模式,都可帶給你走出死胡同的靈感啟發。


在日本掀起收視熱潮的偶像劇「華麗一族──豪門世家生死鬥」,劇中日本政府為了提升競爭力,推行金融改革,把林立的大小銀行整合為幾家大銀行。萬俵大介所主持的阪神銀行規模不大,勢必遭到合併,萬俵大介接獲訊息後眉頭深鎖,苦思對策。有一天走到室外,忽然看到一隻螳螂誤入蜘蛛網,動彈不得,蜘蛛正沿著網捕食。蜘蛛以小搏大,激起萬俵大介的雄心壯志,也給了他靈感。
  
他設計出「小魚吃大魚」的謀略戰,一步一步,設法併吞比他大的銀行。蜘蛛結網,吞食螳螂的畫面,在萬俵大介腦海裡多次出現,成為激勵他鬥志的動力。

 

從動物求生行為找靈感
  
許多人透過動物的行為而有所領悟,解決懸而未決的困境。或問,這些道理都很簡單,小學生都可以想得到,為何還要動物提醒?話是如此沒錯,然而當人陷於困局,當局者迷,愈迷惑愈鑽牛角尖,這時需要一個景象,一句話,一段故事,驚醒夢中人。而動物為了求生,許多天生的行為模式,就帶給人類許多靈感。
  
據說偉人從小看魚,從魚逆流而上得到人生啟發;蜜蜂勤勞做工、螞蟻團結覓食,是我們從小讀來的勵志教材。而《藏獒》、《狼圖騰》等書,近年也紅遍中國大陸書市,可見讀者希望從動物身上得到職場的、生活的、生命的啟示。
  
多年前遠流出版公司發行過一本《龍爭虎鬥36──動物的戰爭啟示錄》,結合三十六計和動物的鬥爭計策。動物有什麼計策?有的,那是天生的、本能的,從叢林生存法則所發展出來的,不必口語,不立文字。
  
舉一個例子,鴯鶓,和鴕鳥外形相似,號稱地球上第二大鳥的動物。在澳大利亞,農民聞鴯鶓色變。因為牠們經常成群踏過農田覓食,所過之處,比蝗蟲過境還恐怖。為此,澳大利亞政府出動軍隊,大開殺戒。
  
據一則報導,某日,約2萬隻鴯鶓正以時速60公里速度奔向一座農田,政府軍配備機槍、步槍,在田野前張開鐵絲網,準備三方夾擊,不料,鴯鶓夠聰明,大家等到的,只是鴯鶓精銳的先頭部隊,其餘的早已悄悄轉向,而這支先頭部隊快要接近包圍圈時,竟然快速改變方向離去,留下錯愕的農民和軍隊。報紙評論說,鴯鶓比士兵還懂兵法。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什麼兵法?鴯鶓運用的,不就是三十六計的「暗渡陳倉」之計?楚漢相爭時,劉邦陳營假裝修築棧道,好像要退回四川,實則韓信率領的大軍已經東出陳倉,襲擊項羽。此計成功關鍵在於以「明修棧道」來欺敵。前面一排鴯鶓奔來,就是明修棧道,主力群隊早已跑了,這叫暗渡陳倉。兩者缺一不可,缺一則敗。

三國時代,曹魏將軍鄧艾駐軍白水北岸,蜀漢的姜維派廖化進兵到白水南岸紮營。鄧艾一看,發現破綻。他對部將說:「我軍兵少,依用兵原則,姜維應該不等架橋,逕行渡河來攻。如今毫無動靜,顯然廖化這支部隊是佯兵,姜維可能率軍襲擊洮城。」於是鄧艾率兵搶先駐守洮城。果然姜維正在渡河,而鄧艾早先一步,阻斷姜維的攻城計畫。姜維敗在沒有明修棧道的動作,來掩護兵向洮城的暗渡陳倉。你看動物可不比人類的智商差!

 

靜觀萬物,觸類旁通
  

動物界常見以小擊大的例子。因此儘管弱肉強食,物競天擇,但弱小動物仍有本領,轉危為安。

 

就像蛇,雖然是蛙的天敵,但中國湖南有一種岩棒蛙,肚子長有粗壯的肉刺,遇蛇來襲,牠跳起來,騰空用兩腳箍緊蛇的心臟位置,也就是蛇的七寸。蛇的心臟被緊箍,痛苦不堪,岩棒蛙挺起肉刺,卡進蛇的內腹,使牠不能呼吸,窒息而亡。這是三十六計的「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本意指抽掉鍋底燃燒的柴草,一鍋沸騰的水便能止沸,是削弱對手氣勢的計謀,後來進一步引申為找出勝負關鍵,攻其要害的用兵原則。田單復國、赤壁之戰、楚漢相爭、中東六日戰爭,都是掌握關鍵,以小搏大,以弱擊強。
  

生活中處處可給我們靈感和啟發。萬物靜觀皆自得,不單是指修身養性,也包括解問題的方法。下次遇到困境難以解決時,試著觀察,思索,或許從動物的行為,或許一本書,一部電影,讓你從死胡同裡,靈光一閃,觸類旁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喵了就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